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人民政协法治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22:12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人民政协法治化问题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它与马克思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政党理论具有内在紧密联系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协商”与西方协商民主中的“协商”含义不尽相同。一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土壤,侧重于咨询商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需要借鉴西方协商民主中理性主体的平等地位的思想。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的法治化建设既需要在明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领导,也要在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作为党派性机关的基础上实施。本文共分为五部分,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视角,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为线索,以现有的“软法”规则体系的保障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运用社会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描述人民政协及其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史,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概括分析“软法”规范的制度内容和效力。其中以《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为例,重点分析《规程》的内容、程序和保障效力,探析“软法”保障中的可取之处,也指明“软法”保障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完善“软法”保障。在明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和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的基础上,阐明人民政协法治化与人民政协国家机构化间的关系,将人民政协不是也不必成为国家机构但不妨碍其受到“硬法”约束为本文核心论点。此外,推动人民政协作为实现人民民主重要形式入宪,制定统一的《人民政协组织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政协规程,规范协商和民主监督程序,也是明确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使其履职合法化的要求。同时,制定硬法和进行“软硬兼施”是规范政党关系,规范政协与人大、与政府关系,保障政协履职的趋势。
【关键词】: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法治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7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15
- 一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10-14
- 二 人民政协研究现状14-15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5-16
- 一 理论价值15-16
- 二 实践意义16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16-17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17-25
- 第一节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内涵17-19
- 一 西方协商民主的兴起与发展17-18
- 二 西方协商民主的实现条件和措施18-19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和内涵19-22
- 一 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 政治协商的关系19-20
-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20-21
- 三 民主集中制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21-22
- 第三节 中西方协商民主的比较22-25
- 一 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22-24
- 二 西方协商民主的启示24-25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人民政协25-33
- 第一节 人民政协的功能变迁25-28
- 一 代行国家权力:人民政协制度的源起25
- 二 “统一战线”的单一功能:人民政协地位的倒退25-26
- 三 政治协商职能:人民政协制度的构建过程26-27
- 四 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定位27-28
-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28-33
- 一 人民政协与上议院不同28-29
- 二 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29-30
- 三 人民政协是政治协商机构30
- 四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30-31
- 五 人民政协三种地位间的内在联系31-33
- 第四章 实践中的人民政协及其制度保障33-44
- 第一节 人民政协的工作方式及其效力33-36
- 一 人民政协的组成33-34
- 二 人民政协的工作方式34-35
- 三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效力35-36
- 第二节 现有规则体系的保障36-37
- 一 法律法规的保障36-37
- 二 规范性文件的保障37
- 第三节 “广东探索”的制度支持37-44
- 一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制定和实施的背景38
- 二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的内容38-40
- 三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的实施效果40-41
- 四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反映的问题41-44
- 第五章 人民政协法治化路径44-49
- 第一节 人民政协法治化的必要性44-45
- 一 人民政协法治化的意涵44-45
- 二 软法视角:现有规则体系的保障45
- 第二节 人民政协法治化的演进路径45-49
- 一 规范化维度:明确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45-46
- 二 制度化维度:制定统一的《政协组织法》46-47
- 三 程序化维度:构建程序合理 环节完整的政协规程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54
- 附件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红梅;薛婉雯;;统一战线:中国协商民主实现的有效途径[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2 王霞;;政治协商制度化的意义与前景——兼评广东省政治协商制度化努力[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丁小萍;;论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内涵[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4 林萍;王平;;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典型形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妍;试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基本特点[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2 范冰川;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及其逻辑演进[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1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63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