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罢工权入宪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罢工权入宪
【摘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罢工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加以特殊保护,通过修改宪法、颁布法律法规等方式使罢工权成为劳动者的一项法定权利。我国在建国后的1975年和1978年宪法中都规定了公民的罢工权,但现行宪法中出于种种原因,取消了罢工权的规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经济格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之前我们预想不到的情况。近几年来,以罢工为表现形式的群体争议活动在部分地区频频发生,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罢工行为,使得罢工在现实中处于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也使得工会、地方政府在面对罢工问题时难以在法律框架内解决争议,相反更多的依赖行政手段解决矛盾,这样做不利于争议的正确解决,也不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落实。本文通过对罢工相关问题的重新梳理,厘清罢工行为与其他行为的区别所在,明确罢工权是劳动者的一项经济权利,属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范畴。通过对罢工权的历史和价值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罢工权入宪的口号,并尝试对罢工权入宪的具体安排进行设想。在修改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并授权国务院尽快出台罢工条例,规范罢工活动的主体、程序、组织等,使关于罢工权的法律体系逐渐完整。 本文使用了比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运用法理学、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对罢工权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对罢工权入宪的具体操作上提出了不成熟的构想,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今后的罢工问题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罢工权 宪法 基本人权 劳资争议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0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本问题的意义8-9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9-10
- 第一章罢工权的法理分析10-22
- 第一节 罢工与罢工权10-17
- 第二节 罢工权与劳动权17-18
- 第三节 罢工权与基本人权18-22
- 第二章罢工权入宪的比较研究22-36
- 第一节 罢工权在我国的历史发展22-30
-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罢工权立法30-36
- 第三章 罢工权入宪的价值分析36-46
- 第一节 罢工权入宪的法律价值37-43
- 第二节 罢工权入宪的社会价值43-46
- 第四章罢工权入宪的可行性和若干构想46-54
- 第一节 罢工权入宪的可行性46-51
- 第二节 罢工权入宪的若干构想51-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6
- 致谢56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一览表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凌霄;;论集体合同制度下的罢工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建军;试论罢工权入宪[J];甘肃农业;2005年07期
3 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宇凤利;;罢工权入宪的理性构思[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5 苏苗罕,姚宏敏,郑磊;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J];法学;2001年05期
6 许建宇,王怀章;论罢工权应该缓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臻荣;曹艳琼;;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权利的法律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8 杨春磊;;论非公有制经济中罢工权的确认[J];法制与社会;2008年10期
9 李冬明;籍明明;刘锦龙;;论转型期我国外资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10 王彤;;团结权与农民工权益保障[J];法学与实践;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福明;;浅析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维权对策[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毓帅;;重塑我国劳动者群体尊严的基本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赵万一;李秀文;;论职工(劳动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徐国君;;论劳动者权益会计[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5 历正贤;;试论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利润分配[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6 张蓓;;浅析劳动者公益诉讼[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熊顺朝;;我国企业员工体面劳动模式的制度保障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贤日;杨明媚;;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的冲突与法律协调[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10 程延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合同法律问题[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雪芹;工资协商机制浮出水面[N];中国改革报;2010年
2 王娇萍;在合作共赢中更好实现劳动者权益[N];工人日报;2007年
3 尹卫国;保护劳动者权益需要“尚方宝剑”[N];工人日报;2007年
4 周甲禄 周梦榕;劳动节应更多关注劳动者的权益[N];今日信息报;2007年
5 韦治国;安徽淮北市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6 吴志红;发展经济更要保护劳动者权益[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景景;企业罚款制度与劳动者权益的冲突与规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殷建光;“对GUCCI难处罚”,让劳动者寒心[N];检察日报;2011年
9 杨涌 苏劳信;我省构筑劳动者权益“保护网”[N];新华日报;2005年
10 刘枫;克拉玛依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N];新疆日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啸;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孙慧文;不完全劳资契约剩余分配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朱剑宇;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磊;中国职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高怿;劳动成本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陈琪;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李健;中国建筑业政府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赵早;劳资冲突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国强;我国罢工立法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凌小薇;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卢琼;“体面劳动”视角下我国劳动者罢工权问题的法律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郝鹏;竞业禁止制度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亚莉;论法律视角下的劳动关系[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6 朱阳凤;非全日制劳动者社会保险权利的法律保护[D];南京大学;2011年
7 陈春香;论加强劳动者劳动力权的法制保护[D];湘潭大学;2008年
8 刘腾腾;罢工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寇明婷;农村劳动关系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肖霄;论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3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79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