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野下的五四宪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野下的五四宪法研究
【摘要】:五四宪法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它构建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五四宪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承载,也浸透着开国领袖宏伟的治国理想和信念。它是国人在比较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蒋氏独裁的基础上,弃绝专制与欺骗之后,民主政治理念和制度的重构与再生;是新中国过渡时期人民大众对民主、法制、自由、幸福的向往和体认。这个仿佛遥远的历史文本,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希望与辉煌、慨叹和置疑,历史的轮回中五四宪法的民主法治基因注入了八二宪法之中,以此为基础,中国民主政治模式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五四宪法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由六部分构成: 第一章,五四宪法的形成条件。从历史承载看: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留下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则为五四宪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理论渊源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宪法思想是五四宪法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为五四宪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宪法思想则是五四宪法的直接来源。从现实基础看:国内各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制宪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国际上看,也需要通过制宪来表明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章,五四宪法的文本生成。毛泽东对宪法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作为五四宪法的“总监制人”和总设计师,毛泽东对制定五四宪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积极领导和参与了制宪全过程,确立了制宪原则和指导思想,为制宪创造了民主、科学、求真的氛围。五四宪法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制宪,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因而宪法的颁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真诚拥护。 第三章,五四宪法的理论研究。通过关于五四宪法理论层面的研究,再现其所勾勒的中国政治生活的“应然”状态。文中探讨了五四宪法的文本模式,论述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着重分析了五四宪法关于我国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政策,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度等方面的理论设计,深化了人们对五四宪法所确立的中国政治体制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五四宪法文本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同时揭示宪法自身的一些不足。 第四章,五四宪法的实践反思。五四宪法经历了曲折的实践过程,期间折射出中国走向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通过研究五四宪法的实施历程,我们发现在毛泽东宪法思想嬗变的背后,五四宪法曲折实践还有着复杂而深刻的主客观原因。其中的内因是五四宪法自身的局限性;外因则可以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层面,以及当时的客观社会环境等角度去寻找。 第五章,五四宪法的精神复归。八二宪法继承了五四宪法的合理因素,又是对五四宪法的发展,二者从结构框架到内容、原则、精神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而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脉相承,二者间的这种承继关系揭示了五四宪法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五四宪法的政治体制和内在民主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第六章,五四宪法的民主政治意蕴及现实启示。五四宪法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影响久远,它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国民主建国的理想;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其实践经历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正确处理宪法权威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在公民与宪法关系上注重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在社会发展与宪法之间注重保持宪法与社会现实的协调,等等,这是五四宪法及其实践给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五四宪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7
- 一、问题的提出11-12
- 二、研究综述12-16
- 三、研究目标16
- 四、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五四宪法的形成条件17-40
- 一、五四宪法的历史渊源17-25
- (一)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17-20
-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20-21
-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21-25
- 二、五四宪法的理论基础25-35
- (一) 经典作家的宪法思想为五四宪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5-28
- (二)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为五四宪法形成提供了借鉴28-30
- (三) 新民主主义宪法思想是五四宪法的直接来源30-35
- 三、五四宪法的现实基础35-40
- (一)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35-36
- (二) 建国初期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状况36-37
- (三) 建国初期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成长37-40
- 第二章 五四宪法的文本生成40-56
- 一、毛泽东对宪法的理解和追求40-46
- (一) 毛泽东宪法思想的演进过程40-41
- (二) 毛泽东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41-46
- 二、毛泽东领导和参与制定五四宪法46-52
- (一) 制宪的酝酿和准备46-48
- (二) 毛泽东与五四宪法草案的形成48-51
- (三) 毛泽东倡导下的宪法草案全民大讨论51-52
- 三、五四宪法的诞生52-56
-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草案的讨论通过52-53
- (二) 五四宪法在全国范围的宣传和学习53-54
- (三) 人民对法治生活的热切期待54-56
- 第三章 五四宪法的理论研究56-81
- 一、五四宪法的文本解读及原则分析56-65
- (一) 五四宪法的文本模式解读56-59
- (二) 五四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59-61
- (三) 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原则61-62
- (四) 五四宪法的过渡性原则62-65
- 二、五四宪法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65-73
- (一) 五四宪法与人民民主专政65-66
- (二) 五四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6-69
- (三) 五四宪法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69-71
- (四) 五四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1-73
- 三、五四宪法特点剖析73-77
- (一) 兼收并蓄、革故鼎新73-74
- (二)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74-75
- (三) 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75-77
- 四、五四宪法自身的局限性77-81
- (一) 五四宪法对自身的至上性规定不足77
- (二) 政治需求的正当性抑制了五四宪法的法律性77-78
- (三) 五四宪法在保障监督实施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78-79
- (四) 五四宪法忽略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实际存在冲突的一面79-81
- 第四章 五四宪法的实践反思81-99
- 一、五四宪法实施之初的良性运行81-85
- (一) 以五四宪法为依据的法制建设81-83
- (二) 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国家政权的组织及运行83-84
- (三) 五四宪法的实施加速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成84-85
- 二、五四宪法的曲折实践85-94
- (一) 反右扩大化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85-87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五四宪法实践的挫折87-91
- (三) “文革”时期五四宪法运行的中断91-94
- 三、五四宪法曲折实践的原因94-99
- (一) 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94-95
- (二) 宪法与执政党的关系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95-97
- (三) 宪法实施的基础不够完备97-99
- 第五章 五四宪法的精神复归99-115
- 一、八二宪法的诞生99-106
- (一) “文革”中产生的七五宪法99-101
- (二) 拨乱反正与七八宪法的制定101-103
- (三) 八二宪法的诞生103-106
- 二、八二宪法对五四宪法的继承106-111
- (一) 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继承106-108
- (二) 修宪程序上的参照108-109
- (三) 结构框架上的沿袭109-110
- (四) 制度性规定的沿用110-111
- 三、八二宪法对五四宪法的发展111-115
- (一) 八二宪法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11-112
- (二) 八二宪法突出强调了人民权利的重要性112-114
- (三) 八二宪法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114-115
- 第六章 五四宪法的民主政治意蕴及现实启示115-125
- 一、五四宪法的民主政治意蕴115-120
- (一) 五四宪法承载了中国近代以来民主建国的理想115-116
- (二) 五四宪法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116-117
- (三) 五四宪法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117-119
- (四) 五四宪法实践经历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119-120
- 二、五四宪法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启示120-125
- (一) 在党与宪法关系上,强化宪法权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20-122
- (二) 在公民与宪法关系上注重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122-123
- (三) 在社会发展与宪法之间注重保持宪法与社会现实的协调123-125
- 结论125-128
- 参考文献128-134
- 后记134-135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治,许振台;1957年后公民权利受挫的宪政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梁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侯愚,刘娟;毛泽东对中国宪法学说的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唐自斌;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5 易清;;“五四宪法”的回顾与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6 周永坤;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7 何华辉;对我国政权性质宪法规范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1982年08期
8 邓树林,陈云生;宪法:民主政治、民主制度的基石[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年09期
9 宋俭,丁俊萍;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期
10 薛剑符;;五四宪法特点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昂然;[N];法制日报;2004年
2 许崇德;[N];法制日报;2004年
3 瑾文;[N];工人日报;2004年
4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研究员 俞可平;[N];华夏时报;2009年
5 韩大元;[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江业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的历史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义清;政治宪法与宪法政治的逻辑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建国;民主政治的宪法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程诗敏;五四宪法与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永杰;毛泽东宪政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薛剑符;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戴良桥;一九五四年宪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翟红娥;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6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84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