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3:06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区域自治 立法自治 立法自治权 自治立法


【摘要】:在现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话语体系里,丰富精深的研究成果纷呈。但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研究,似乎还是一个空白。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自治立法”、“立法自治权”著书立说,之所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是因为至今仍然没有任何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著述。也许是因为我国缺乏自治的传统,人们无意间避讳以“立法自治”这样的视角研究自治立法或自治立法权。 然而,考察某个领域是否存在自治属性,从理论上说,主要是要考察这一领域所指向的主体意志是否自主,行动是否自由。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中,一般性地方立法不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自治属性,然而,对自治立法而言,其政治学意义上的自治属性是明显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蕴含有政治学意义上的“自治”的属性,在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讲立法自治。而且,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存在不但有深厚的法理基础,而且还有重大的客观现实根据。 不过,在中国自治语境下,立法自治具有特殊的内涵。它是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中、在国家统一政治体系之下、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框架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立法自治权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自主立法行为,创制一定的自治性法规,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自治提供具体的法律性规范性文件的一个过程。立法自治的目的并不是要破坏国家立法的统一性,更不是为了运用立法权从事国家分裂活动,搞民族自决或民族的完全自治,而是为了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自治相结合,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立法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对立法自治的自治程度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立法自治程度的高低。无论是民族自治地方本身的立法,还是对其他立法主体已经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变通或者补充的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都是由中央立法机关授予的,是一种派生性的立法权力。从立法自治权主体、立法自治权内容、立法自治权实现形式来看,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都是法定的,十分有限,不能随意扩大。而且,自治立法都需要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国家的法律并没有将自治立法权完整的授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与一般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相比,无论是从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上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自主性并不是很大。况且,从法的位阶上看,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是上位法,民族自治地方法规是它们的下位法,在整个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性法规一直处于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所以,从作为立法自治核心要素的立法自治权对立法自治的自治程度的内在规定性来看,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的自治程度必然是十分有限的。 即使我们从作为立法自治外化实现形式的自治立法的生产、适用及监督机制来看,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的自治程度也是十分有限的。从自治立法的具体制定程序来看,因为没有程序方面的制式规定,在立法自治的实践中,大量存在限制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机关立法行动自由的非法定程序,再加上自治立法的批准和备案制度,事实上在程序上严格限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机关的立法行动的自由,严重影响了自治立法的产出数量和质量。从自治立法的具体适用来看,由于自治立法本身的立法质量不高,可操作性差,再加上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不高,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政治体制的影响,司法机关的不独立,自治立法实施监督机制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自治立法真正得以实施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从自治立法的具体监督机制来看,我国目前关于自治立法设置的批准、备案、审查、撤销等监督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监督过严的问题明显大于监督不力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民族自治地方进行自治立法的积极性,使立法自治的自治程度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因此,总的来看,虽然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设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制度,但是,无论是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机关的意思表示的真实程度,还是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机关立法行动的自由程度来看,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又采用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严格限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机关的立法行动自由,而且从自治立法的产出数量还是质量上看,产出数量少,立法质量低,这也反过来从实践上印证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机关立法意思的不自主和行动上的不自由。因此,无论是从立法自治的制度设计逻辑,还是从立法自治的具体实践来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机关的自治程度都不是很高的。 可是,在当代中国“多元一体”族际关系格局下,“多元”之间的界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在全球民族分裂主义的复兴和民族分裂活动高涨的现今世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坚持和完善作为中国宪政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自治权,自治立法又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根本体现和基本保障,说到底,自治权能否得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价值能否得以践行,关键还要看立法能否自治。因此,我们不用避讳“立法自治”的字眼,而应该在准确界定“立法自治”的法定的“自治限度”的前提下,找寻制约立法自治实践的重大因素,通过正确的立法自治观念、法治化的央地关系、合理配置的自治立法权、完善的自治立法机制来促进立法自治水平的提升,以真正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当然,在现代宪政民主制度下,一切形式的自治都要以共治为基础,没有共治,就没有自治,共治是自治的保障。自治是相对的,自治的过程必然伴随共治和他治的过程。完全的或绝对的自治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与西方的“每个民族都有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权利”意义上的“民族自决权”不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中的“民族自治”是以“民族共治”为基础的。民族共治是现代多民族政治生活的纲领性命题。多民族国家可以“文化多元”,但必须保证“政治一体”。国家的统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作为民族区域自治范畴之一的立法自治,也不能以牺牲国家法制的统一为代价,更不能从立法自治滑向民族自决的迷途。因此,在中国“多元一体”族际关系格局下,我们也不能不顾“多元一体”族际关系格局下“一体”已经存在及其发展的意义,片面地强调“多元”及其界限,在立法自治上走得太远。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 立法自治 立法自治权 自治立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8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导论12-26
  • 一、选题及意义12-17
  • 二、研究现状17-21
  • 三、研究方法21-22
  • 四、创新与不足22-24
  • 五、研究内容24-26
  • 第一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内涵与根据26-58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基本内涵26-45
  • 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自治属性探讨26-34
  • 二、语义学上立法自治的基本含义分析34-37
  • 三、中国自治语境下立法自治的实质内涵37-39
  • 四、立法自治的基本特征39-41
  • 五、立法自治与相关概念的界定41-45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法理基础45-51
  • 一、立法自治是地方自治核心领域的核心45-47
  • 二、法律规则普遍性与特殊法治诉求之对接47-49
  • 三、少数民族群体政治参与有效性不足的补充49-51
  •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现实根据51-58
  • 一、单一制的国家结构51-52
  • 二、复杂的中国民族问题52-54
  • 三、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54-55
  • 四、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之张力55-58
  •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政治价值58-77
  • 第一节 立法自治是民族自治地方多重自治的基础58-61
  • 一、自治权的充分行使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58-59
  • 二、立法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首要的自治权59-60
  • 三、立法自治是立法自治权得以有效行使的关键60-61
  • 第二节 立法自治与中国族际政治的整合61-65
  • 一、多民族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61-62
  • 二、政策整合向法律整合转变是族际政治整合的需要62-64
  • 三、立法自治推动政策整合模式向法律整合模式转变64-65
  • 第三节 立法自治与中国民族关系的调整65-70
  • 一、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的复杂性65-66
  • 二、建立以法律调节为核心的民族关系调节体系66-68
  • 三、通过立法自治实现族际关系调节的法制化68-70
  • 第四节 立法自治与民族自治地方治理水平的提升70-77
  • 一、地方治理理论与民族自治地方治理70-72
  • 二、当前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面临的挑战72-74
  • 三、法治是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善治的途径与保障74-75
  • 四、通过立法自治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法治政府建设75-77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核心要素:立法自治权77-123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本质77-93
  •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多元化立法权77-81
  •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概念及特征81-86
  • 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本质86-93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获得93-99
  •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权的授予形式93-97
  • 二、自治立法权授予机制与自治立法法律位阶97-99
  •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结构99-110
  •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主体结构99-101
  •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实现形式结构101-105
  • 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内容结构105-110
  •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限度110-123
  • 一、关于“半个立法权”的探讨110-111
  • 二、与一般地方立法自主性大小之辨析111-115
  • 三、与一般地方立法效力高低之比较115-123
  •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的实现形式:自治立法123-200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产出123-175
  • 一、自治立法的产出程序123-141
  • 二、自治立法产出数量141-146
  • 三、自治立法产出质量146-175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适用175-186
  • 一、自治立法适用的功能及意义176-177
  • 二、自治立法的适用范围177-180
  • 三、行政管理中的自治立法适用180-182
  • 四、司法审判中的自治立法适用182-185
  • 五、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自治立法的遵守185-186
  •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监督186-200
  • 一、自治立法监督的界定及特征186-190
  • 二、自治立法监督的主体190-191
  • 三、自治立法监督的种类和方式191-193
  • 四、自治立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3-200
  •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实践:现状与问题200-217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实践的基本成效200-206
  • 一、自治条例的实施成效200-203
  • 二、单行条例的实施成效203-205
  • 三、变通补充规定的实施成效205-206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实践存在的问题206-210
  • 一、自治立法数量和质量不高207-208
  • 二、自治立法的实施效果有限208-209
  • 三、立法自治的“自治”水平低209-210
  •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实践的限制因素210-217
  • 一、制约立法自治实践的宪政环境210-212
  • 二、制约自治立法产出的因素212-214
  • 三、制约自治立法适用的因素214-217
  • 第六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水平的提升217-252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立法自治观念217-221
  • 一、立法自治观念的缺失217-218
  • 二、正确立法自治观念的探讨218-220
  • 三、树立正确立法自治观念的途径220-221
  • 第二节 改善立法自治宪政环境221-225
  •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立法自治221-222
  • 二、立法自治的宪政困境222-223
  • 三、走出立法自治宪政困境223-225
  • 第三节 合理配置立法自治权225-237
  • 一、完善自治立法的立法主体225-228
  • 二、完善自治立法的立法内容228-235
  • 三、完善自治立法的实现形式235-237
  • 第四节 完善自治立法机制237-252
  • 一、优化自治立法产出机制237-241
  • 二、健全立法质量保障机制241-247
  • 三、强化自治立法实施机制247-252
  • 结语252-254
  • 参考文献254-259
  • 附录259-260
  • 后记2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殿军;王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变通立法实证分析[J];创新;2010年06期

2 黄贤宏;关于我国授权立法制度的法律思考[J];当代法学;1999年03期

3 殷啸虎,张海斌;政治文明与宪政文明关系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牛文军;有关民族立法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查尔斯·蓝伯;郁建兴;徐越倩;;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6 何立荣;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困境与出路新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谭洁;完善我国立法监督制度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8 韦以明;对民族自治权与上级国家机关领导帮助的关系的再认识[J];广西法学;1996年04期

9 王传发;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10 王国剑;;论政治学视阈下的民族区域自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国裕;[N];学习时报;2006年



本文编号:997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97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0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