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犯之主观超过要素新论
本文选题:目的犯 切入点:主观超过要素 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表现为犯罪构成中主观要素与相应的客观要素之间的统一关系,由于主观超过要素无需存在对应的构成要件客观事实,因此,该理论的出现似乎打破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主观超过要素对不同类型的目的犯的影响也有所差异,断绝的结果犯的犯罪目的在本质上属于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因而不存在主观超过要素。以犯罪实行行为数量为标准考察主观超过要素对短缩的二行为犯的影响,能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相关罪界之间的区分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lements is the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elements and corresponding objective element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a crime. Because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 objective facts of corresponding constitutive elements to exist in the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The emergence of this theory seems to break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sistent conviction.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on different types of purpose crime is also different. Therefore, there is no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jective excess factor on the short-contracted two-act crime by using the number of criminal acts as the standard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elevant criminal circle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2 董玉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J];法学研究;2005年03期
3 刘红艳;;短缩二行为犯目的要素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6 龚红卫;;嫖宿幼女罪应重新置于强奸罪条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学峰;;论不能犯的判断[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梁根林;;中国死刑控制论纲——立足于具体国情的制度设计[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9 周光权;;死刑的司法限制——以伤亡结果的判断为切入点[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10 陈兴良;;刑法各论的理论建构[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Ⅱ)——面对梁丽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孙日华;;警察如何解释?——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秀玲;;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游伟;谢锡美;;法治视野下的“严打”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靳高风;;刑事学的学科构建刍议——关于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的建设问题[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婧;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成杰;论刑法中的敲诈勒索行为[D];湘潭大学;2010年
5 袁菁;论遗弃罪中的遗弃行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悦丹;论侵占不法原因给付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0年
7 汪晟;论抢劫不动产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文健;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客观要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宋晓龙;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D];湘潭大学;2009年
10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余欣喜;犯罪动机应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2 陈立;;略论我国刑法的目的犯[J];法学杂志;1989年04期
3 刘明祥;论目的犯[J];河北法学;1994年01期
4 张明楷;“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J];法学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二鹏;目的犯立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付立庆;;中国刑法中的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描述、追问与评价[J];法学杂志;2006年01期
3 欧阳本祺;;类型思维下的目的犯——真正非法定目的犯概念之提倡[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高跃先;;法定视野中的目的犯检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邓克珠;;目的犯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6 曾明生;;两岸经济刑法中显性目的犯立法的宏观比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05期
7 文姬;;论目的犯的地位[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杨立州;刘鑫;;论目的犯的类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廖梅;;目的犯目的与故意关系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刘明祥;论目的犯[J];河北法学;199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生 王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不应限定为目的犯[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梅;目的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振;目的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蔡可尚;论目的犯[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宋洪杰;目的犯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高会芳;目的犯问题探究[D];郑州大学;2009年
5 裴冀鹏;目的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允锋;目的犯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7 邓克珠;目的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黄舜涛;目的犯概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蔡兴娟;目的犯相关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苗钢;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49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4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