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不杀止于杀——死刑司法控制中的公众舆论引导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01:21

  本文选题:死刑 + 司法控制 ; 参考:《法学杂志》2017年03期


【摘要】:死刑的司法控制不能完全迎合公众舆论或者等待公众舆论的自我变革,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公众舆论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公众舆论。当前,死刑司法控制中的公众舆论引导方式产生了"不杀激发杀"的负面效果,这种情况源于以下三种原因:宽、严失调;轻实质标准,重酌定情节;常识与专业知识的冲突。因此要转变为"不杀止于杀"的理性策略,即摒弃过去的那种对抗性思维,转换为共识性思维,在理解公众舆论"杀"的诉求基础之上,通过"杀"所确立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刚性标准,来说服公众舆论接受和认可"不杀"的事实与理念,最终形成"不杀止于杀"的良性循环。为了实现这一策略,一要探索暴力犯罪的死刑司法限制适用标准;二要统一刑事政策对"杀"与"不杀"的裁判尺度;三要完善指导性案例的选择与说理。从而逐步实现死刑适用标准的公众认同,在司法上真正限制并减少死刑的适用。
[Abstract]:The judicial control of the death penalty can not completely cater to the public opinion or wait for the self-reform of the public opinion, but should properly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ful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opinion. At present, the way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the judicial control of death penalty has produce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not killing and motivating killing", which com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wide, strict imbalance, light substantive standard, heavy discretionary plot, conflict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into a rational strategy of "not killing and killing", that is, to abandon the antagonistic thinking of the past and to convert it into consensual thinking,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mands of public opinion for "killing." By means of the rigid standard of immediate execu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established by "killing", the public opinion is persuaded to accept and approve the fact and idea of "not killing", and finally the virtuous circle of "not killing ends in killing" is form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strategy, first, we should explore the applicable standards of the death penalty judicial limitation of violent crime; secondly, we should unify the criminal policy's judgment criterion of "killing" and "not killing"; third, we should perfect the choice and reasoning of guiding cases. Thus gradually realize the public recognition of the standard of application of death penalty, and limit and reduce the application of death penalty in judicial.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公众舆论与死刑的司法控制研究”(2016QY022);吉林大学法学院犯罪治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4AZD13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4.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试析国际关系中的逆向公众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惠春琳;;国际关系视野下的公众舆论[J];新远见;2012年07期

3 李学军;;政府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与政府引导途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时英;世界公众舆论研究协会地区性会议[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5 弗雷德里克·C·特纳,陈思;导论:公众舆论与选举行为[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04期

6 刘建明;;公众舆论的对峙、理性与话语暴力[J];新闻爱好者;2014年06期

7 马凌;;公共管理与公众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8 袁小红;;试析公众舆论的表现形式[J];理论探索;2006年05期

9 韦旭;;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公众舆论引导与整合[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殷凤春;;公众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述评[J];行政与法;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邵春霞;;网络公众舆论的生成与网络公民的培养——以日本地震危机中的网络讨论为例[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冯希莹;;公众舆论: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解读卢梭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思想[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周飙;司法过程不应盲目引入民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杨彦;“绥德事件”启示什么[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翔;“流行”是如何被引爆的?[N];经济观察报;2005年

4 上海市工商局金山分局局长 金关明;工商机关如何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N];中国工商报;2010年

5 张国庆;美国媒体的“慈善力”[N];中国社会报;2013年

6 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 美国康奈尔大学传播系在读博士 贾鹤鹏;让院士回归院士 把科学还给科学[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苏立芬;应该“怒斥”更应“自责”[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 郭振纲;关于“不敢扶老人”的若干反思[N];工人日报;2010年

9 彭晓芸;让“公共论辩”成为民主训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沈湘平;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长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惠春琳;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学静;当代中国公众舆论与立法互动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冉令斌;公众舆论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志芸;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张倩;冲突与融合:公众舆论和量刑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吴周强;论新时期政府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引导公众舆论[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杨智捷;公众舆论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Keevon Maynard;美国外交政策中公众舆论的角色[D];吉林大学;2015年

8 蒙磊;美国公众舆论对国家外交决策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冉来凤;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孙梅;公众舆论对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3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063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9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