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何以“以刑制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定罪意义

发布时间:2018-07-18 14:46
【摘要】:有关"以刑制罪"的理论纷争及其引发的刑法冲突,均源于对"以刑制罪"之刑法实质缺乏合理认识。事实上,一直被学界普遍忽视甚至否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定罪意义,在理论根基和核心内涵上与"以刑制罪"理论有着高度契合。从内在关系看,二者具有同质性——"以刑制罪"之刑法实质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定罪意义的要求和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定罪意义为"以刑制罪"理论划定了合法性界限并提供了规范根据。基于此,"以刑制罪"理论之适用在根本上应当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导定罪的基本精神,具体应当通过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定罪意义的刑法立法之适用来指导定罪。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disputes and the conflicts of criminal law arising from the "system of punishment" originate from the lack of 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system of punishment". In fact, the convic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crime, responsibility and punishment, which has been generally ignored or even denied by academic circles, has a high degree of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y of "crime by punishment"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core connotation.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l relation, the two have homogeneity-the essence of criminal law of "crime with punishment" is the requirement and embodiment of the meaning of conviction, crim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punishment. The conviction meaning of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punishment defines the legal limits and provides the normative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criminal punishment". Based on th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unishment system crime" should fundamentally follow the basic spirit of conviction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crime, responsibility and criminal adapt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punishment to the principle of conviction is used to guide the conviction.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量刑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春雷;定罪概念及原则的刑事一体化思考[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2 周少华;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兼论刑法规范的内部协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龙洋;;论转化犯立法的理论根据[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杨忠民;陈志军;;刑法第13条“但书”的出罪功能及司法适用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尚新;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J];法学研究;2001年05期

6 胡铭;;法律现实主义与转型社会刑事司法[J];法学研究;2011年02期

7 赵运锋;;论刑罚反制的价值思考与模式构建[J];法学论坛;2009年06期

8 苗生明;;论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J];政法论坛;1998年02期

9 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J];中国法学;1993年04期

10 张明楷;;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J];中国法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云腾;许士友;;新《刑法》施行以来我国的刑法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陈海平;;困境与进路:司法改革语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3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黄忠;;现代合同拘束力正当化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6 张训;;论民生刑法的出场——受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社会到民权社会》的启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屈茂辉;张彪;章小兵;;产权概念的经济学与法学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杨庆;;犯罪生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陈丽;高继伟;;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的司法认定[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10 邹鸿;;浅析罚金刑对未成年人的适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张百灵;;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松;;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犯罪对象研究[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邢鸿飞;徐金海;;水权及相关范畴研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杨知文;;法律判决形成模式新探[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沈海风;;个案裁判中司法正义的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万平;;协调性论证研究[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沈海风;;司法裁判价值合理性及其实现方式[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6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7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暮;医疗纠纷中的侵权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宋磊;我国死刑执行制度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文聪;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倩倩;浅谈犯罪集团首要分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晓莉;;论法律虚拟与法律拟制之区别——法哲学的时代变革[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卢鹏;法律拟制正名[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3 杨旺年;转化犯探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06期

4 陈兴良,刘树德;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辨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5 周少华;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兼论刑法规范的内部协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李洁;论财产犯罪定罪数额与法定刑的设定根据[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王跃生;;经济转轨与经济学家[J];读书;2006年02期

9 冯哲;转化犯之犯罪构成分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汤晓慰;寻衅滋事罪在司法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兴良;[N];检察日报;2009年



本文编号:2132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132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1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