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造谣、传谣行为的刑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4 12:09

  本文关键词:造谣、传谣行为的刑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谣言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治理谣言,打击造谣、传谣行为或许会动用刑法,但刑法的适用理应保持其应有的谦抑性,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双层社会”背景下,谣言通过互联网、自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其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往往远大于传统谣言。且其通过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使得谣言传播更加便捷、迅速、防不胜防。规制和打击造谣、传谣行为离不开刑法,但是如何将传统刑法合理顺畅地适用到网络社会,如何解决目前我国刑法有关谣言的罪名体系在解决网络谣言时存在的短板和窘境以及如何对网络谣言进行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解释以适应“双层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搜集近几年典型谣言实例进行分析,并通过查阅相关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谣言的构成结构和识别标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期能得出相对准确而清晰的谣言内涵。进而对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谣言入罪的现状及司法困境进行比较详细的剖析。最后借鉴域外先进的立法和司法经验,同时立足我国在“双层社会”背景下打击谣言犯罪的司法现实,二者综合考量和融合,对新背景下合理整治造谣、传谣行为提出体系化的解决思路。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一是通过对谣言构成、识别标准的分析以及其与言论自由、民事侵权的界线划定,准确厘清谣言内涵,进而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谣言圈”,对于圈子内符合刑法犯罪构成要件的谣言予以打击,对于圈外的或者并未构成犯罪的“谣言”予以保护。二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为使传统刑法罪名顺利适用到网络空间,对某些关键词进行合理的扩大解释。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一、谣言内涵及其识别标准,对谣言的含义进行详细阐释,进而得出清晰的识别标准;二、造谣、传谣行为入罪的界线划定,合理划清谣言入罪与公民言论自由、民事侵权的界线,使得谣言入罪的标准更为清晰;三、“谣言”罪名体系梳理、司法困境及网络适用的探索性解释,通过对目前我国刑法体系中有关谣言罪名的梳理,分析其打击半径,进而归纳总结出当下谣言罪名法律适用的困境,同时对网络环境下传统谣言罪名合理适用作出探索性解释。四、谣言处置模式的域外借鉴和体系化思考,借鉴域外先进谣言治理经验,对如何合理规范我国造谣、传谣行为提出体系化的思考。
【关键词】:谣言 造谣 传谣 言论自由 民事侵权 公共场所 公共秩序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
  • 一、谣言内涵及其识别标准9-14
  • (一) 谣言内涵9-10
  • 1、谣言的一般定义9-10
  • 2、谣言的法律定义10
  • (二) 谣言识别标准10-13
  • 1、谣言特征10-12
  • 2、谣言的具体表现形式12-13
  • (三) 造谣、传谣行为的构成分析13-14
  • 1、主体13-14
  • 2、对象14
  • 3、主观态度14
  • 二、造谣、传谣行为入罪的界线划定14-21
  • (一) 与行使言论自由权的界线14-17
  • 1、“明显而即刻”的危险15-16
  • 2、“实际恶意”16-17
  • (二) 与民事侵权的界线17-21
  • 1、损害结果18-19
  • 2、注意义务19-21
  • 三、“谣言”罪名体系梳理、司法困境及网络适用的探索性解释21-32
  • (一) 有关“谣言”罪名体系梳理21-25
  • 1、诽谤罪的辐射半径:特定的自然人22-23
  • 2、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辐射半径:特定单位、商品23-24
  • 3、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辐射半径:虚假恐怖信息24-25
  • (二) 谣言适用罪名的司法困境25-29
  • 1、对“捏造事实”的把握不准确25-26
  • 2、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滥用26-28
  • 3、对集团性、对象不特定的造谣诽谤打击力度不足28-29
  • (三) “谣言”罪名网络适用的探索性解释29-32
  • 1、对“公共场所”的突破:网络空间亦属公共场所29-30
  • 2、对“公共秩序”的突破:公共秩序涵盖网络公共秩序30-32
  • 四、谣言处置模式的域外借鉴和体系化思考32-40
  • (一) 域外谣言处置模式的考察和借鉴32-35
  • 1、严厉的刑法防控模式32-34
  • 2、渐趋除罪化的刑法防控模式34-35
  • (二) 我国谣言处置模式的体系化思考35-40
  • 1、罪状关键词的细化解释36-37
  • 2、谣言的刑法规制:由“行为”认定向“内容”认定的“变轨”37-38
  • 3、明确网络谣言犯罪的立案标准38-39
  • 4、完善造谣诽谤案件自诉转公诉的衔接机制39-40
  • 5、推动网络环境由“互不信”向“互信”的回归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4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44-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珊珊;;诽谤罪之省思[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课题组;薛美琴;;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犯罪研究[J];人民司法;2012年21期

3 郭小安;;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理论整合与中国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造谣、传谣行为的刑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85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8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