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临武瓜农”死亡案评析

发布时间:2020-11-05 13:05
   郴州“临武瓜农”死亡案中,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分是重中之重,同时本案涉及被害人特异体质的问题,对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的判定是司法领域的一个薄弱点,什么是特异体质者、对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该如何定性在司法操作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现实实践中对于此类型案件的判决有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不同的判决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多罚不当其罪的现象。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案进行分析来判定被告人究竟是构成何罪。首先是被告人的主观心态。在现实实践中,司法机关往往注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用条件说来判定两者之间的关联,认为没有被告人的伤害行为也就不会有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忽略了被告人的主观及其行为的暴力程度。因为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仅仅只是归因问题并不代表行为人就要为此承担刑事责任,还应当具体考察行为人在实施伤害行为时的主观心态,因为致特异体质者死亡的案件中,大部分情况下被告人对被害人身体所潜伏的这种隐性疾病并不知情,或者案发前根本就不认识被害人,因此判定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其次是被告人的行为暴力程度。被告人实施行为的暴力程度也是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的一个关键点,在承认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要对故意伤害中的伤害进行一个具体的解释,区分一般殴打行为与故意伤害行为。最后是被告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伤害特异体质者致死案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行为人所实施的伤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此类型案件中,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并不是被害人死亡的最直接的原因,而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诱发了被害人身体所潜在的疾病,最终导致被害人的死亡。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D924.3;D92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基本案情
    2.1 案情介绍
    2.2 案件的情况交代
        2.2.1 法医尸体检验情况
        2.2.2 法院审理结果
第3章 本案的争议焦点
    3.1 被告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3.2 被告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4章 案件争议焦点的评析
    4.1 被告人不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4.1.1 被告人行为不属于故意伤害行为
        4.1.2 被告人行为主观并不具有伤害的故意
        4.1.3 被告人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认定
    4.2 被告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青;吴友海;;故意伤害致死与过失致人死亡的界定[J];中国检察官;2014年06期

2 刘光明;;从此案看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J];法制与社会;2013年31期

3 郑春笋;李朝辉;林清梅;;故意伤害(致死)和过失致人死亡的认定[J];山东审判;2013年03期

4 朱霁;陈宇;;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的法律定性[J];时代法学;2011年03期

5 陈志鑫;;间接故意罪过形态下伤害致人死亡的刑法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李文军;;故意伤害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处断争议之辨析[J];法学;2010年08期

7 许任刚;黄伯青;;殴打特异体质者致死型案件的刑法解读[J];犯罪研究;2010年03期

8 邵素芬;曲悦;;浅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9 周洪波,杨松挺;一般殴打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案件的认定[J];检察实践;2005年05期

10 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璨璨;伤害特异体质者致死案件的法律认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 沈晨;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定性与量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夏杨霏;特异体质引发的相关因果关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羊建树;故意伤害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周莎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的因果关系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王浚吉;论我国刑法中的“致人死亡”[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刘峰;对殴打特异体质者致死型案件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8 吴颂华;论殴打诱发死亡案件的处断[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胡文磊;被害人特异体质影响刑法因果关系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玉琴;致特异体质人死亡理论与实务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1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871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a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