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的检讨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1-04-13 20:03
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成立的责任主义基础,不过,违法认识可能性判断依然缺乏规范性与明确性,为缓和违法认识可能性导致的司法紧张,需要通过预防必要性进行缓和。在大陆法系阶层式犯罪论体系下,违法认识可能性的体系地位对正当化事由、保安处分及规范责任论构建等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违法认识可能性应该是故意要素。违法性认识是可谴责性的意志表现,是对整体法秩序的反对或轻视。规范要素与事实要素的区分具有相对性,需从形式依据、实质依据、政策依据等维度进行判断,并对两者的区分标准进行完善和细化。
【文章来源】:东方法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发展评析
二、违法认识可能性体系地位分析
三、违法认识可能性判断标准理性反思
(一)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的批判性分析
(二)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的时代发展
四、事实错误与规范错误合理辨析
(一)形式依据:事实错误是符合性判断,规范错误是违法性判断
(二)实质依据:事实错误是是与非的事实判断,规范错误是对与错的价值判断
(三)政策依据:根据刑事政策对事实错误与规范错误进行区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犯罪构成理论与正当防卫的对抗性关系[J]. 田旭.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5)
[2]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刑事立法的回顾与展望[J]. 郭自力. 地方立法研究. 2018(06)
[3]二维码支付领域新型犯罪行为之定性——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与界定[J]. 姚景俊,范自强.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8(04)
[4]人工智能犯罪的理论与立法问题初探[J]. 王肃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5]避免将行政违法认定为刑事犯罪:理念、方法与路径[J]. 张明楷. 中国法学. 2017(04)
[6]法定犯时代的违法性认识错误[J]. 车浩. 清华法学. 2015(04)
[7]刑法因果关系新思考[J]. 温建辉. 理论探索. 2014(01)
[8]风险社会中刑法保护机制的转型[J]. 郝艳兵.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9]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下认罪的界定[J]. 谢登科. 学术交流. 2011(10)
[10]论刑法中信赖原则的历史定位与体系地位——以德日刑法犯罪论发展史为视角[J]. 刘跃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06)
本文编号:3135921
【文章来源】:东方法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发展评析
二、违法认识可能性体系地位分析
三、违法认识可能性判断标准理性反思
(一)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的批判性分析
(二)违法认识可能性理论的时代发展
四、事实错误与规范错误合理辨析
(一)形式依据:事实错误是符合性判断,规范错误是违法性判断
(二)实质依据:事实错误是是与非的事实判断,规范错误是对与错的价值判断
(三)政策依据:根据刑事政策对事实错误与规范错误进行区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犯罪构成理论与正当防卫的对抗性关系[J]. 田旭.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5)
[2]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刑事立法的回顾与展望[J]. 郭自力. 地方立法研究. 2018(06)
[3]二维码支付领域新型犯罪行为之定性——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与界定[J]. 姚景俊,范自强.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8(04)
[4]人工智能犯罪的理论与立法问题初探[J]. 王肃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5]避免将行政违法认定为刑事犯罪:理念、方法与路径[J]. 张明楷. 中国法学. 2017(04)
[6]法定犯时代的违法性认识错误[J]. 车浩. 清华法学. 2015(04)
[7]刑法因果关系新思考[J]. 温建辉. 理论探索. 2014(01)
[8]风险社会中刑法保护机制的转型[J]. 郝艳兵.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9]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下认罪的界定[J]. 谢登科. 学术交流. 2011(10)
[10]论刑法中信赖原则的历史定位与体系地位——以德日刑法犯罪论发展史为视角[J]. 刘跃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06)
本文编号:3135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13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