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实践难题及解决
本文关键词: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实践难题及解决
更多相关文章: 保险诈骗罪 单位共犯 共同正犯 片面共犯 共同故意
【摘要】:保险诈骗罪并不是必要共犯,其经常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在司法案件中。保险诈骗罪的五种行为方式本身具有特殊性,再加上是共犯理论本身就是刑法学界的三大黑洞之一,由此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也就成为难题。本文立足相关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一系列的实践难题,通过对学界相关理论争议与司法实践中的不同做法的梳理和评析,得出解决实践难题的思路,希望能够对解决司法实践中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的认定难题提供帮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位与自然人共同骗保的认定问题。首先,由案例引出自然人与单位共同诈骗金额的定罪标准,进而指出学界对此问题存在“单位标准说”“主犯标准说”“分别标准说”三种观点并对其评析,认为单位与自然人共同诈骗保险金应分别按照各自的数额标准定罪。其次,由典型案例引出在单位与自然人共同诈骗金额的量刑标准,进而列举刑法理论界对于此问题的三种意见并对其评析,认为共同诈骗金额量刑标准应当以主犯量刑标准为基点,分情况讨论。第二部分是无特殊身份者参与保险诈骗罪的认定问题。首先,由案例引出无身份者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共同正犯这一问题,并对相关争议进行分析,认为无身份者实施的行为不具备保险诈骗罪特殊身份者实行行为的义务违反性而且共同正犯必须保持和单独正犯同样的内涵。其次由相关案例引出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行为的定性争议,通过对学界争议的讨论,认为骗取保险金行为的性质是由是否利用职务便利骗取保险金这个最关键的因素决定的,此“骗取”符合职务侵占罪或者贪污罪的骗取之意不符合诈骗罪的骗取之意,进而得出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应以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处罚。第三部分是特殊身份者参与保险诈骗罪的认定问题。首先,由典型案例引出以自残的方式骗取保险金各共同犯罪人的认定疑难,进而指出问题关键点在于被保险人如何认定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定不同会导致全部共同犯罪嫌疑人的认定不同。认为以自残的方式骗取保险金各共同犯罪人应按照刑法第198条第1款第3项处罚。其次,由案例引出保险事故鉴定人等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的片面共犯,对相关争议的评析,认为鉴定人等出于单方故意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片面共犯。第四部分是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的主观故意问题。首先,通过对间接故意是否保险诈骗罪共犯的故意形式的理论争议进行整合和分析,认为间接故意是保险诈骗罪共犯的故意形式符合保险诈骗罪共犯条款的规定也符合共同犯罪的一般理论。其次,由相关案例引出无身份者基于概括故意与不特定多数被保险人故意内容不同时骗取保险金的认定疑问,通过对实务部门对司法案例的不同观点的评析,认为应当基于概括故意下与被保险人故意内容不同时全案定保险诈骗罪。
【关键词】:保险诈骗罪 单位共犯 共同正犯 片面共犯 共同故意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1
- 1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诈骗保险金额的认定问题11-18
- 1.1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骗取保险金额的定罪标准11-15
- 1.1.1 案例及引发的问题11-12
- 1.1.2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骗取保险金额定罪标准的争议与评析12-13
- 1.1.3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骗取保险金额定罪标准的厘定13-15
- 1.2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诈骗保险金额量刑标准15-18
- 1.2.1 案例及引发的问题15
- 1.2.2 争议问题的分析及解决15-18
- 2 无特殊身份者参与保险诈骗罪的认定问题18-28
- 2.1 无身份人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共同正犯的疑问18-21
- 2.1.1 案例及引发的问题18
- 2.1.2 无身份人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共同正犯的争议与评析18-20
- 2.1.3 无身份人构成保险诈骗罪共同正犯20-21
- 2.2 内外勾结型保险诈骗的定性21-28
- 2.2.1 案例及引发的问题22
- 2.2.2 内外勾结保险诈骗行为定性的争议与评析22-25
- 2.2.3 内外勾结骗保行为应一律以职务侵占罪或者贪污罪处罚25-28
- 3 特殊身份者—方参与保险诈骗罪的认定问题28-37
- 3.1 对以自残的方式骗保各共同犯罪人的处罚存在疑难28-32
- 3.1.1 案例及引发的问题28-29
- 3.1.2 以自残的方式骗保各共同犯罪人处罚问题的争议与评析29-30
- 3.1.3 以自残的方式骗保各共同犯罪人适用刑法第198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30-32
- 3.2 鉴定人等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片面共犯32-37
- 3.2.1 案例及引发的问题32-33
- 3.2.2 鉴定人等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片面共犯的争议与评析33-34
- 3.2.3 鉴定人等构成保险诈骗罪片面共犯34-37
- 4 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的主观故意问题37-42
- 4.1 间接故意是否保险诈骗罪共犯的故意形式的探究37-39
- 4.1.1 间接故意是否保险诈骗罪共犯的故意形式问题的争议与评析37-38
- 4.1.2 间接故意是保险诈骗罪共犯的故意形式的认定38-39
- 4.2 无身份者基于概括故意与不特定多数被保险人故意内容不同时骗取保险金的认定疑问39-42
- 4.2.1 案例及引发的问题39-40
- 4.2.2 争议问题的分析及解决40-42
- 结束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欣;;犯罪共同故意新探[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05期
2 一言;;共同伤害应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J];党的建设;1998年06期
3 姜伟;论共同故意[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王艳芬;;单方面帮助他人实施犯罪不同于共同故意犯罪[J];福建法学;2004年03期
5 付阳;王朋;;浅析共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共同犯罪的区别[J];学理论;2013年07期
6 谢广礼;追加故意是否属于共同故意[J];法学杂志;1996年01期
7 贾宇;王东明;;论共同故意中的认识因素[J];中国法学;2009年06期
8 徐梦萍;韩炳勋;;共同故意伤害犯罪的刑事责任实证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袁博;;论预见可能性对共同故意成立范围的影响——以受贿罪中的共犯为研究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1年12期
10 段阳伟;;论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故意[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涛;基于没有共同故意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情形[N];江苏经济报;2014年
2 常熟市检察院 周建英;共同犯罪中共同故意认识的界定[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马登民;抢劫中一人起意冒充警察,对其他同伙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3年
4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检察院 卫斌;“家庭型”受贿中 共同故意的认定[N];检察日报;2012年
5 周建英;刑法中共同故意认识因素的界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敏 娄义华 陈国琴;城管打伤摊贩凸显执法素质缺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庆莉;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实践难题及解决[D];辽宁大学;2016年
2 瞿美娟;论共同故意[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陆文洪;论共同故意[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杨松;共同故意伤害犯罪中的责任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吕晶;片面共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4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67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