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及其立法规范
发布时间:2021-08-27 04:56
随着家庭教育立法不断推进,政府责任越来越成为发展家庭教育事业的关键议题。立法原则方面,应确立"家庭承担主体责任,政府承担补充责任"的原则;责任形态上,运用体系化的思维,可以将其归结为尊重家庭教育的选择权、防止学校过度干预、完善组织和程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育和监管家庭教育服务市场、改善经济条件、代为行使国家亲权等七个方面。为此,中央层面在对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进行立法表达时,应该按照社会治理的要求,通过顶层设计、全盘推进,推动制度性创新破解制约政府责任如何落实的难题,从而起到保障家庭教育权、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促进儿童社会化顺利进行的功效。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确立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的原则
1. 政府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承担责任
2. 政府为什么对家庭教育只承担补充责任
二、政府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具体形态
1. 尊重家庭是否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或者帮扶的选择
2. 防止学校过度干涉家庭教育的活动领域
3. 完善主管家庭教育的政府组织和程序
4.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5. 培育和监管家庭教育服务市场
6. 改善困境儿童家庭的经济条件
7. 代为行使国家亲权
三、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在立法规范上的表达
1. 立法前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2. 立法中需要划定的几个重点和难点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教育的上空应当设“禁飞区”——兼论“家庭教育”概念的内在悖论[J]. 陈建翔. 少年儿童研究. 2019(08)
[2]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J]. 张皓辰,秦雪征. 财经研究. 2019(02)
[3]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家庭教育决策合理性[J]. 雷万鹏,向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4]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08~2017年核心期刊文献[J]. 张焕笛,苏玉成. 基础教育研究. 2018(11)
[5]论作为基本权利的家庭教育权[J]. 叶强. 财经法学. 2018(02)
[6]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困境及突围[J]. 冯永刚,高斐.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1)
[7]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 刘利民.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7)
[8]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吴旻,刘争光,梁丽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9]论基本权利的程序保障功能[J]. 卜素. 政法论丛. 2015(05)
[10]家庭权及其宪法保障——以多元社会为视角[J]. 张燕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本文编号:3365694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确立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的原则
1. 政府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承担责任
2. 政府为什么对家庭教育只承担补充责任
二、政府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具体形态
1. 尊重家庭是否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或者帮扶的选择
2. 防止学校过度干涉家庭教育的活动领域
3. 完善主管家庭教育的政府组织和程序
4.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5. 培育和监管家庭教育服务市场
6. 改善困境儿童家庭的经济条件
7. 代为行使国家亲权
三、家庭教育的政府责任在立法规范上的表达
1. 立法前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2. 立法中需要划定的几个重点和难点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教育的上空应当设“禁飞区”——兼论“家庭教育”概念的内在悖论[J]. 陈建翔. 少年儿童研究. 2019(08)
[2]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J]. 张皓辰,秦雪征. 财经研究. 2019(02)
[3]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家庭教育决策合理性[J]. 雷万鹏,向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4]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08~2017年核心期刊文献[J]. 张焕笛,苏玉成. 基础教育研究. 2018(11)
[5]论作为基本权利的家庭教育权[J]. 叶强. 财经法学. 2018(02)
[6]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困境及突围[J]. 冯永刚,高斐.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1)
[7]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 刘利民.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7)
[8]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吴旻,刘争光,梁丽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9]论基本权利的程序保障功能[J]. 卜素. 政法论丛. 2015(05)
[10]家庭权及其宪法保障——以多元社会为视角[J]. 张燕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本文编号:3365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36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