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隐性采访的合法性辨析

发布时间:2021-09-09 09:25
  隐性采访,从字面上看是一个偏正词组,属于“采访”的范畴,涉及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只是比采访权多了一些特性而已。从法理学角度分析,隐性采访源于表达自由;从人权角度分析,新闻自由是隐性采访存在的基石;从民主权利角度分析,公众知情权是隐性采访的直接动力;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舆论监督则是隐性采访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隐性采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舆论监督权,突显了其社会功能。然而,隐性采访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由于其行为方式的特殊性(欺骗性)和“法无授权性和法无禁止性”使得隐性采访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一度遭到怀疑。因为缺少法律的明确规范,隐性采访的法律地位始终模糊不清。因而,不仅要从立法上对隐性采访进行特殊的规制,同时也要从媒体的自律去规范隐性采访的使用。本文第一部分是隐性采访的概述,首先对隐性采访进行界定,包括对隐性采访的分类进行介绍和说明,其次分析隐性采访的特点,从而更好的把握隐性采访的限制和范围,再次分别从社会和法律两个方面去分析隐性采访存在的基础,即隐性采访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考量。第二部分着重从隐性采访所引发的社会争议来分析隐性采访在法律上的定位,以及与诱惑侦查的...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隐性采访的兴起
    1.1 隐性采访的界定
        1.1.1 隐性采访的定义
        1.1.2 隐性采访的分类
        1.1.3 隐性采访的特点
    1.2 隐性采访的社会基础
    1.3 隐性采访的法律基础
        1.3.1 隐性采访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
        1.3.2 隐性采访是记者行使舆论监督权的表现形式
        1.3.3 隐性采访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
        1.3.4 隐性采访是记者采访权的延伸
2 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之争
    2.1 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法律争议
    2.2 隐性采访的法律定位
    2.3 隐性采访与诱惑侦查之比较
        2.3.1 诱惑侦查的概述
        2.3.2 诱惑侦查的分类标准
        2.3.3 机会引诱的隐性采访不是“钓鱼执法”
    2.4 隐性采访是为了重大公共利益的道德权变
3 隐性采访的法律规则
    3.1 隐性采访的指导原则
    3.2 法律规制的内容
    3.3 法律规制的方法
4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私人违法取证的相关法律问题——以记者“暗访”事件为例[J]. 万毅.  法学. 2010(11)
[2]违法诱惑侦查所获证据之证据能力研究[J]. 万毅.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04)
[3]隐性采访何处是界[J]. 傅剑锋.  新闻实践. 2010(04)
[4]论隐性采访存在的问题及调整[J]. 蒋晓玲.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1)
[5]从伦理学视角看新闻暗访的合理性[J]. 邓晓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6]民间规范与习惯权利[J]. 谢晖.  现代法学. 2005(02)
[7]论道德权变的特征与类型——兼评对待道德权变问题的几种态度和方法[J]. 贾新奇.  道德与文明. 2003(02)
[8]新闻记者采访权初探[J]. 徐芳,李俊良.  当代法学. 2002(11)
[9]诱惑侦查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责任初探[J]. 杭正亚.  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2(01)
[10]诱惑侦查研究[J]. 陆镇养.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本文编号:3391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391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f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