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畲族民俗文化法律保护研究——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
本文关键词:中国畲族民俗文化法律保护研究——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 出处:《政法学刊》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畲族 民俗文化 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保护 表现形式 文化产业 保护基金 知识产权法
【摘要】: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Abstract]:The folk culture of the She nationality in Ningde is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the main basis for investigating, study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She nationality. The exis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the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onvention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he folk culture.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foreig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otection of She nationality's folk culture, set up specialized protection institutions, take reasonable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establish and manage relevant protection funds according to law.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法律系;
【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发展福建民俗文化产业的法律支撑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BS07060)
【分类号】:D922.16;G122
【正文快照】: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福建宁德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在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畲族有关的就有3项,即以霞浦县为主要发源地的“畲族小说歌”、以宁德市为主要发生地的“畲族民歌”和源于永安市青水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邓禾;;旅游环境税的国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现代法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志祥;;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保护现状及法律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刚;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刘洁;当代都市家族文化的变迁——以武汉司门口彭氏家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5 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6 贾放;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芦平生,陈玉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邹卫;;浅论中国民俗与旅游[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罗玲;重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陈立萍;论邓友梅中篇小说《那五》的创作特色[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朱洪启;二十世纪华北农具、水井的社会经济透视[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特木尔巴根;雪山蒙古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柳逸善;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龚浩群;一个古老神话的再生与传承——湖北长阳廪君传说考察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4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6 吴晓;《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7 田华;鲁班传说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8 魏红;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现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蓝岚;联村壮族人生礼仪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慧;村落视野中的民族教育嬗变与区域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岚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史学文 ,曹虎啸 ,孙晓勇;环境税的简单经济学分析[J];税务研究;2003年11期
3 宋才发;论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依法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2期
4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5 陈庆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克旺;;歌满畲乡[J];中国民族;1980年07期
2 王天杞;;福建省成立民族事务委员会[J];中国民族;1983年08期
3 谭刚强;;关于民族地区青少年信教问题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1987年09期
4 谭刚强;;关于民族地区青少年信教问题的思考[J];青年研究;1987年10期
5 王子今;反思·自省·奋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主题研讨会综述[J];理论前沿;1988年45期
6 雷恒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要有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J];中国民族;1988年02期
7 钟进和;;云和县为畲族赠订《民族团结》[J];中国民族;1989年04期
8 张桥贵;;论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变迁[J];思想战线;1989年05期
9 朱建荣;;汉城奥运会以后的南朝鲜——(三)历史与今天[J];国际展望;1989年11期
10 刘裕民;;从农村儿童乳名看农民的传统心理[J];中国农村观察;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孟衡;;上党古赛礼乐志[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1997年
2 彭林绪;杨明;;试析重庆土家族文化的资源和利用[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肖立;;礼失求诸野:论钟敬文的民俗学研究[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陈国强;;后记[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陈国强;;前言[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6 犁人;;城市节俗变迁的文化学考察[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7 沈继生;;闽台端午习俗同源略考——兼论“划龙船”民俗事象的演变[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郑元福;陈丹心;;龙岩节日特有的民俗“采茶灯”[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陈炎正;;惠东地区“七大人”信仰及其在台湾的传播——以神冈溪底顺天宫为例[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10 丁荣辉;丁t熜,
本文编号:1344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34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