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偏好与项目合作测度的中国技术产业化研究
本文选题:技术产业化 + 产业专利偏好 ; 参考:《情报杂志》2017年09期
【摘要】:[目的/意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是专利申请的终极目标,本研究将产业专利偏好与专利技术产业化与两个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和关联,量化评价了中国技术产业化成果中专利的属性特征。[过程/方法]选取中国5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作为技术产业化成果的研究样本,挖掘出包含在技术产业化成果中的8 270件有效专利,分析归纳了中国不同领域技术产业化成果对专利的偏好程度,并基于改进的三螺旋理论对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合作关系进行测量。[结果/结论]揭示了中国技术产业化成果的专利分布情况的产业差异性和主体合作特征,发现新兴技术领域产业化成果的专利偏好不高,提出我国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性激励应加强对成果知识产权评议,降低技术实施后的潜在知识产权风险,引导新兴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
[Abstract]:[purpose / significanc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atent technology should be the ultimate go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This study redefines and correlates the industrial patent preference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atent technology with two concepts.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evaluates the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s in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 metho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which is held in China for 5 years,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8,270 valid patents included in the achievements of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are excavate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s up the degree of patent preference in different fields of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nd measures the main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of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improved triple helix theory. [results / conclusio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dustrial differences and main co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ent distribu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achievements in China, and finds that the patent preferenc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chievements in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field is not high.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olicy incentive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echnology in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achievements,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 and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erging patent technologies.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技术惯域对企业持续创新的作用机制及转化模式研究”(编号:71272164)
【分类号】:G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纪生,王勇明;大企业与高技术产业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02期
2 唐丽春;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发展规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S1期
3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摘选)[J];设备管理&维修;2000年06期
4 ;深圳高协高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J];中国科技信息;2000年24期
5 ;我国积极推动核技术产业化[J];电工技术;2000年07期
6 华锐;大胆探索改革之路 力推高技术产业化——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J];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05期
7 新海;生物及医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J];中国肿瘤;2002年03期
8 袁地顺 ,孙威江;“名优乌龙茶无公害种植与加工高技术产业化”被列为国家产业化项目[J];福建茶叶;2004年01期
9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摘要(一)[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09期
10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度)[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丽春;;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发展规律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2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度)》[A];山东生态省建设技术对策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郁红;;高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支持[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蔡莉;;高技术产业化对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影响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姚昌瑞;;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关于科教兴国的一点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毕先萍;;高技术产业化中的政府角色安排[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0年年会暨“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尹应武;;科学、技术、产品、商品转化的实践与探索[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A];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专委会学术交流会、成都市2007科技年机械工程学会粉冶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爱玲;;工科院校应为高技术产业化做贡献[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惠绍棠;;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第一届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开幕上的讲话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A];海洋油气、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产化合作——第一届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开升;五年实施百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N];鞍山日报 ;2006年
2 姚璐;一批排放气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张蕾邋李军;我区两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批[N];宁夏日报;2007年
4 记者 王立忠;4个项目被列为全省百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N];铁岭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韶辉;高技术产业化新局面初步形成[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王晓晴;255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获授牌[N];深圳特区报;2007年
7 商福民;16个重大专项助推高技术产业化[N];中国工业报;2008年
8 记者 杨杰;农机高技术产业化有望大提速[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9 孙芳华;我国将实施16个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10 田国林邋记者 刘领;5项目列入省专利技术产业化计划[N];锦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文光;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及其成长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2 孙红;论高技术产业化的知识整合[D];东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红;技术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陈向阳;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张飞;F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惠敏;高技术产业化激励机制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彭积敷;我国高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岩;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化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黄立昕;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融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廖元春;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及其实现路径[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善宝;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楚广兴;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过程质量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9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96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