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糖衍生物DMBT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1 14:23
【摘要】:肿瘤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也是临床肿瘤患者(90%以上)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临床缺乏有效抗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药物,研制抗侵袭转移药物已经成为肿瘤化疗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侵袭转移涉及的步骤主要有:肿瘤细胞在原发灶增殖及血管生成,细胞间粘附性改变而从原发部位脱落,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和基底膜,侵入血管或淋巴管,迁移至靶器官通过增殖和血管生成形成一个新的癌灶。其中,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和血管生成是抗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切入点。 近几十年来,天然产物已成为创新药物和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具有抗肿瘤侵袭转移活性的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是发现抗肿瘤转移创新药物的重要途径。海藻糖衍生物Brartemicin是日本科学家Igarashi从放线菌(Actinomycete) Nonomuraea sp.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结构为6,6’-双-2,4-二羟基-6-甲基苯甲酸酯-α,α-D-海藻糖。Brartemicin对结肠癌Colon26-L5细胞具有较强的抗侵袭能力,且毒性低。课题组为获得活性更优的抗肿瘤侵袭转移的药物,对Brartemicin的分子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了结构多样性的海藻糖衍生物。经筛选和活性比较,发现化合物6,6’-双(2,3-二甲氧基苯甲酰基)-α,α-D-海藻糖(6,6'-bis (2,3-dimethoxybenzoyl)-a, a-D-trehalose, DMBT)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侵袭转移活性。其对结肠癌Colon26-L5细胞的抗侵袭活性比天然产物Brartemicin更高,IC50为0.15μM(0.10μg/mL)。本课题主要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DMBT对人乳腺癌细胞和鼠黑色素瘤细胞抗侵袭转移的作用,在进一步确证化合物DMBT抗肿瘤侵袭转移活性的基础上,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高效低毒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侵袭转移药物奠定基础。 体外实验:MTT及台盼蓝染色实验显示,DMBT在64μM时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率低于30%,对B16BL6细胞的抑制率也低于30%,说明DMBT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显示,2-8μM DMBT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2、4μM DMBT能显著抑制MDA-MB-231和B16BL6细胞的侵袭。小管形成实验显示,4、8μM DMBT能显著抑制HUVEC细胞的管形成。Western blotting及明胶酶谱实验结果显示,DMBT可抑制MDA-MB-231和B16BL6细胞的MMP-9、VEGF的表达。在MDA-MB-231细胞中,DMBT可降低VEGFR2.p-VEGFR2及p-EGFR的表达,引起下游p-AKT表达降低.在B16BL6细胞中,DMBT可抑制P13Kp110a、p-AKT、p-GSK-3β、 p-mTOR、mTOR的表达。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显示,DMBT可引起GSK-3βmRNA表达升高、降低VEGFA.AKTl.P13Krl mRNA表达。 体内实验:尾静脉注射B16BL6细胞至C57BL/6J小鼠体内构建人工肺转移模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给药14天后,DMBT在1mg/kg、10mg/kg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肺转移,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物发光细胞B16-F10-1uc-G5和MDA-MB-231-luc-D2L2HN细胞至Balb/c-nu裸鼠体内构建人工肺转移模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给药11天后,DMBT在1mg/kg-10mg/kg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肺转移。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实验显示,DMBT在10mg/ml时能显著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 结论:海藻糖衍生物DMBT具有抗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活性,且对细胞毒性较低。通过影响MMP-9/VEGF、VEGFR2或EGFR来引起下游AKT/GSK-3β/mTOR通路起到抗侵袭转移的作用。因此,DMBT以其高效低毒的特点有潜力成为抗侵袭转移的候选药物之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鄢阳,黄国华,孔宪国;RECK基因与肿瘤侵袭转移[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年04期

2 刘岩;;肿瘤抑制基因RECK的功能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05年06期

3 杨世忠;李晓武;董家鸿;;上皮细胞钙粘素/连环素复合体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2期

4 刘金禄;刘志伟;陈俊强;李绍森;;乙酰肝素酶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7年05期

5 张勤;金红;;TFPI-2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11期

6 牛卫博;牛军;徐克森;;αvβ6整合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年21期

7 张永亮;何涛;;Twist-肿瘤侵袭转移及耐药的新因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曹晓飞;刘庆宏;;SATB1、SATB2与肿瘤的侵袭转移[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16期

9 孙晓杰;黄常志;;PI3K-Akt信号通路与肿瘤[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03期

10 ;肿瘤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基础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洋;;Periostin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迷玲;翟丽丽;李争艳;刘杨;王正彩;王立峰;;Versican在肿瘤中的生物学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秀珍;黄彩虹;程艳娜;刘兆鹏;;海藻糖衍生物的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4 封云;邵荣光;任开环;李保卫;张征仙;;力达霉素抗Ⅳ型胶原酶Fab'片段偶联物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赵晓珍;吴中华;徐振晔;王中奇;;肺岩宁方调控NF-KappB、MTA3、GSK-3beta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赵明光;宋振全;史利;;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中HIF-2α和MMPs表达的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陈宏;张振书;张亚历;周殿元;赖卓胜;;蛋白激酶C对大肠癌细胞转移特性调控的实验研究 [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杨漪;刘姝燕;;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妇产及计划生育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徐晓艳;裴斐;由江峰;;特异siRNA降低TMSG-1基因表达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转移能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张志;方石岗;高毅;蒋泽生;孙尔维;;大鼠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MMP-2mRNA的表达及应用BB-94的影响[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陈茂梁 通讯员 余宁宁;肿瘤侵袭转移会露出“马脚”[N];健康报;2001年

2 ;侵袭、转移——肿瘤发生和演进过程中最危险阶段[N];广东科技报;2002年

3 付东红;肿瘤转移有重要标记物[N];健康报;2002年

4 付东红;北大基础医学院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理初步揭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琼;遗传印记基因PEG10致肿瘤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杨辛治;Livin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朱大兴;利用定点突变技术研究nm23-H1基因逆转肺癌侵袭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吴明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结合cDNA微矩阵筛选浆液性卵巢癌靶向肝转移的效应基因及其所选靶点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曹文枫;SLP-2蛋白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功能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6 罗敏;核基质结合蛋白SATB1调控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周珍珍;MTDH/AEG-1在肝癌靶向性肺转移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黎景佳;E-c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0年

9 张伟;Sorafenib对肝癌侵袭转移潜能的影响及其干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林贤东;血小板反应素家族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琳琳;海藻糖衍生物DMBT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王德利;下咽鳞癌中uPA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丽霞;骨桥蛋白和CD44v6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4 左学良;p55PIK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丽兰;Plexin-B2在肿瘤中的表达及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罗莹;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因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7 韩丽娜;木鳖子醇提物抑制小鼠黑素瘤B16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丁成明;ESM-1与MMP-3在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9 曹苏娟;胃癌Tiam1、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D];南华大学;2009年

10 陈开杰;姜黄素衍生物C086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85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2285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c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