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烯酮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养殖中的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1:19
本文关键词:喹烯酮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养殖中的安全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喹烯酮 刺参 生长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 药物代谢 残留消除 安全性
【摘要】: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称仿刺参,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刺参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刺参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在养殖过程中,刺参病害、死亡现象频频发生,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喹烯酮(quinocetone)是我国首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型喹VA啉类兽药,2003年农业部批准其作为抗菌促生长剂应用在猪饲料中。喹烯酮对动物具有明显的抗菌促生长作用,且具有在动物体内代谢快、残留少、不蓄积等优点,突破了传统兽药的局限性。目前,喹烯酮广泛地应用在鸡、鸭、猪等畜禽中,在鱼类中也有应用研究报道,但在海参中至今未见相关报道。本文通过研究在刺参保苗期间,喹烯酮对幼参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探讨了喹烯酮在刺参幼参保苗期间的使用安全性。证实了喹烯酮能导致刺参体内3-甲基-喹VA啉-2-羧酸(MQCA)残留,并通过研究在刺参保苗期间和养成期间,喹烯酮及MQCA在刺参体内的分布和消除规律,探讨了喹烯酮对养成刺参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喹烯酮对刺参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各实验组刺参幼参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随着喹烯酮浓度的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都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0 mg/kg组最高。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喹烯酮可以影响刺参幼参的免疫指标,随着喹烯酮浓度的增加,ACP、AKP和SOD三种酶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存在剂量效应,20 mg/kg组的三种酶活性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三种酶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减小,50天后SOD、ACP活性接近对照组水平。实验表明,高浓度的喹烯酮对幼参可能产生一定毒性,且使其抗应激能力变差。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刺参保苗期间喹烯酮的最适添加量为20 mg/kg。本实验优化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刺参中喹烯酮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脱脂净化,色谱柱为MG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45+55,V/V),在312 nm波长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5μg/m L~1.00μg/m L范围内喹烯酮的响应值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5.41e+002 X+1.24e+002,相关系数为R2=0.9995。在添加浓度为20~100μg/kg时,平均回收率在75.9~86.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5~6.48%之间。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残留分析的要求。本实验研究了喹烯酮在刺参幼参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用药一天后,刺参幼参体内喹烯酮的残留量迅速达到较高浓度,表明喹烯酮在刺参体内吸收快;随着时间延长,各浓度组刺参体内喹烯酮的残留量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波动,且残留量与用药浓度大致成正比关系。停药两天后,除100 mg/kg组外,其他组喹烯酮残留量均低于检出限;停药4天后,100 mg/kg组刺参体内喹烯酮残留量也低于检出限,表明停药后喹烯酮原药在刺参幼参体内消除较快,对养成刺参食品安全性无影响。实验首次证实了喹烯酮能导致刺参体内MQCA的残留,且存在蓄积现象。各组刺参幼参体内的MQCA残留量与用药浓度近乎成正比例关系。停药后MQCA残留消除缓慢,停药46天后,刺参体内MQCA残留量仅略有下降;停药246天尚没有完全消除;停药403天后完全消除。因此,保苗期间合理使用喹烯酮,养成期间不再使用,经1年以上的养成期以后,MQCA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对成品刺参的食品安全性没有影响。本实验发现喹烯酮在刺参内脏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壁中,其代谢物MQCA在刺参组织中蓄积,体壁中残留量高于内脏中。
【关键词】:喹烯酮 刺参 生长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 药物代谢 残留消除 安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3
- 第一章 综述喹烯酮在水产养殖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13-19
- 1. 喹烯酮的理化性质及其作用机理13-14
- 1.1 理化性质13-14
- 1.2 作用机理14
- 1.3 作用特点14
- 2. 喹烯酮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14-15
- 3. 喹烯酮的毒理学研究15-16
- 4. 喹烯酮的检测方法16-17
- 5. 喹烯酮在水产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17-18
- 6. 展望18-19
- 第二章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使用安全性研究19-31
- 一、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19-27
- 1 材料与方法19-21
- 1.1 材料19-20
- 1.2 方法20-21
- 1.2.1 实验设计20
- 1.2.2 生长指标分析20
- 1.2.3 酶活性的测定20-21
- 1.2.4 抗应激能力研究21
- 1.2.5 数据处理21
- 2 结果与分析21-24
- 2.1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生长性能的影响21-22
- 2.2 喹烯酮对刺参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22-24
- 2.3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抗应激能力影响24
- 3 讨论24-26
- 3.1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生长性能的影响24-25
- 3.2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25-26
- 3.2.1 喹烯酮对幼参体壁SOD酶活性的影响25
- 3.2.2 喹烯酮对幼参体壁磷酸酶活性的影响25-26
- 3.3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的抗应激能力影响26
- 4 小结26-27
- 二、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生长、抗应激能力影响的验证实验27-31
- 1 材料与方法27-28
- 1.1 材料27
- 1.2 方法27-28
- 1.2.1 实验设计27-28
- 1.2.2 生长指标分析28
- 1.2.3 抗应激能力研究28
- 1.2.4 数据处理28
- 2 结果与分析28-30
- 2.1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生长性能的影响28-29
- 2.2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抗应激能力影响29-30
- 3 讨论30
- 3.1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生长性能的影响30
- 3.2 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的抗应激能力研究30
- 4 小结30-31
- 第三章 喹烯酮对刺参食品安全性影响的研究31-56
- 一、喹烯酮在刺参幼参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31-41
- 1 材料与方法31-33
- 1.1 实验设计31-32
- 1.2 样品采集32
-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32
- 1.4 样品前处理32
- 1.5 色谱条件32-33
- 1.6 结果计算33
- 1.7 实验数据处理33
- 2 结果与分析33-39
- 2.1 方法的检出限、定量限及线性范围33-35
- 2.2 方法的回收率及精密度35
- 2.3 样品中喹烯酮的残留量35-39
- 3 讨论39-40
- 3.1 喹烯酮残留量的测定方法39
- 3.2 刺参幼参体内喹烯酮残留量及其变化趋势39-40
- 4 小结40-41
- 二、喹烯酮代谢物在刺参幼参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41-52
- 1 材料与方法41-43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41
- 1.2 实验设计41-42
- 1.3 样品采集42
- 1.4 样品前处理42
- 1.5 色谱条件42
- 1.6 结果计算42-43
- 1.7 实验数据处理43
- 2 结果与分析43-50
- 2.1 方法的定量限及线性范围43-44
- 2.2 方法的回收率及精密度44-45
- 2.3 刺参幼参体内MQCA的残留量45-50
- 3 讨论50-51
- 3.1 刺参体内MQCA残留量及其变化趋势50-51
- 3.2 喹烯酮代谢物MQCA对养成刺参食品安全性影响分析51
- 4 小结51-52
- 三、喹烯酮及其代谢物MQCA在刺参幼参体内的分布52-56
- 1 材料与方法52-53
- 1.1 实验设计52
- 1.2 实验材料52-53
- 1.3 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53
- 1.4 结果计算53
- 1.5 实验数据处理53
- 2 结果与分析53-55
- 2.1 喹烯酮原药在刺参幼参体内的残留量53-54
- 2.2 喹烯酮代谢物MQCA在刺参幼参体内的残留量54-55
- 3 讨论55
- 3.1 喹烯酮原药在刺参幼参体内的分布55
- 3.2 喹烯酮代谢物MQCA在刺参幼参体内的分布55
- 4 小结55-56
- 第四章 总结56-58
- 一、喹烯酮对刺参使用安全性研究56
- 二、喹烯酮对刺参食品安全性影响研究56-58
- 参考文献58-64
- 硕士期间撰写发表论文情况64-65
- 致谢65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倩;靳溪;邹家杰;陈开跑;张婷;刘凤英;肖希龙;;喹烯酮致HepG2细胞线粒体损伤的机理[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962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96234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