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促进就业增长吗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促进就业增长吗 出处:《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就业效应 挤出效应 互补效应
【摘要】: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e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mployment growth. Theoretically, the 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nal employment effects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co-agglomeration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will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overall employment level in the region. Moreover, it can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regio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will promote the growth of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in the region, but it will also restrain the employment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The intra-regional synergistic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hibits employment growth in general. Their inter-provincial cooperative agglome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complementary effect on intraregional manufacturing producer services and total employment.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两带一路’节点城市网络资源拓展与功能性机构集聚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15BGL210)
【分类号】:F249.2;F424;F719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产业协同集聚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1][2],也是重要的产业发展政策。近年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在中国各省市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3][4]。从政策层面来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和集聚发展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促进经济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乐桢;;“无就业增长”警示中国经济[J];理论参考;2006年11期
2 胡延华;;中国无就业增长的成因和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03期
3 谷彬;;以失业为鉴 考就业增长之难[J];数据;2007年Z1期
4 胡磊;;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及其解决路径[J];北方经济;2010年03期
5 杨存亮;;金融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关系检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12期
6 莫荣;;多重因素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J];职业;2013年10期
7 郭松民;;无就业增长[J];百姓;2006年08期
8 余秋荣;;想方设法造“饭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增长问题[J];中国就业;2001年03期
9 ;以消费带动就业增长[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3年01期
10 刘碧华;;大力培育就业增长点——对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就业;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付宏;;中国的创业活动与就业增长:“难民效应”还是“熊彼特效应”?[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余秋荣;;想方设法造“饭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增长问题[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3 黄国石;;劳力就业增长的控制模型[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4 张良;张玉韩;;基于就业增长的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袁文平;刘恒;;中国工业就业增长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6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武英;欧盟峰会关注就业增长[N];经济参考报;2013年
2 记者 商意盈;浙江等地现“无就业增长”[N];经济参考报;2013年
3 商意盈;中国东部现无就业增长[N];企业家日报;2013年
4 记者 朱家芬 通讯员 李文华;企业发展拉动就业增长[N];楚雄日报(汉);2013年
5 记者 董克伟;我国面临“无就业增长”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耿海军;经济复苏还需警惕“无就业增长”[N];中国商报;2009年
7 记者 孙覆海邋丛民;山东就业增长纳入政府考核体系[N];工人日报;2008年
8 马永堂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研究员;把推进绿色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9 就业促进会;就业增长既要“量”也要“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10 肖庆松 邓璐一;梅列:促进就业增长 提高就业质量[N];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强;转型期中国就业增长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旭升;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倩;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熊丽娜;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3 孙永军;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就业增长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赵明祖;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就业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王波;重庆市“无就业增长”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6 赵艳青;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杨明晔;能源禀赋与就业增长[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邱杰;中国就业增长与工资增长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华;安徽省劳动力就业制度约束与就业增长对策[D];安徽大学;2007年
10 何万里;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机制和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4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37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