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竞争、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与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0-04-22 21:21
【摘要】:1994年分税制改革,我国地方政府逐渐拥有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所以政府间可以通过降低税率或税收返还等税收竞争手段进行博弈,以吸引更多的资源用于本地区建设。税收竞争的主要形式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层面,其基本原理是:税收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负担,如果税收过高,超过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很有可能迁址它地。鉴于此,各地政府纷纷增加自身的税收优惠政策保住本地企业并吸引外地企业入驻。在这个税收竞争的过程中,某地政府在进行税收决策时,空间相邻的政府会采取一种跟随策略,存在政策的模仿性,形成税收“洼地”或税收“高地”现象。以往对政府间竞争机制研究往往只关注策略互补(政府间同向税收竞争)或策略替代(政府间反向税收竞争)其中一个方面,本文借助动态博弈的分析框架,发现并分析了政府间政策的互补和替代竞争机制,并以税收竞争为例对理论进行量化分析,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基于“政府亦为理性人”的假设,构建同时行动和先后行动博弈模型,用来分析和解释当前中国产业转移过程中东部和中西部在招商引资上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模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般的模式都是先试点再推广,而且顺序基本上是先东部沿海省市,然后逐步向内部的中西部地区推广,基本呈现一种梯次结构。中国政府的权力下放也基本遵循这一模式,因此,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竞争过程中,优惠政策的实施就有可能出现同时行动的情况(同批次开放或权力下放的省市之间),也可能出现有先后顺序的情况(先开放或权力下放的省市和后开放或权力下放的省市之间)。基于以上考虑,分别构建同时博弈和序贯博弈两种博弈模型。同时博弈的结果显示,对于同批次开放或权力下放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即“逐底竞争”假说。序贯博弈情形下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不同批次开放或权力下放的地方政府之间,早期竞争会比较激烈,但是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为了获得资源付出代价太高时,先开放或权力下放的地方政府可能会选择放弃竞争,即存在税收刚性的可能,但是后开放或权力下放的地方政府仍然会选择竞争政策,即“税收刚性”假说。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合理性,文章采用了2004-2016年我国29个(剔除重庆和西藏)省市区制造业数据,并区分全国和分地区的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和分地区内部政府间税收竞争存在显著的策略互补现象,可能出现“逐底竞争”现象,符合同时博弈时的理论推导结论。序贯博弈情形下采用非平衡面板的非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先行动政府与后行动政府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变化趋势,也就是说,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先行动的一方政府会由于竞争成本增加等原因逐渐退出税收竞争,而后行动政府会持续税收竞争策略,这符合序贯博弈情形下的理论推导结论。第二,在税收竞争模型基础上,分析了税收竞争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无论是同时行动还是先后行动的博弈模型均表明税收竞争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即在税收竞争强度逐渐加大的过程中,开始的税收竞争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是当税收竞争强度达到一定值之后,税收竞争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而基于东部和中部省市内部数据的门槛模型验证了这一结论,即在政府税收竞争初期,随着政府间税收竞争程度的加剧,经济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一旦当竞争程度达到一个峰值,竞争会带来经济的负效应,出现越竞争越“落后”的现象。第三,在Konrad和Kovenock(2009)模型基础上构建一个政企博弈的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地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通过借鉴Konrad和Kovenock(2009)的模型构建一个政企博弈模型,并区分原有企业不能迁移和可以迁移两种情形,通过推理可以发现:(1)在企业无法迁址的前提下,随着集聚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的增加或综合竞争优势带来的成本节约的增加,具有集聚经济优势或综合竞争优势的地方政府倾向于提高税率,反之,处于集聚经济或综合竞争劣势的地区政府,倾向于降低税率,从而尽可能的吸引新投资,而且,两个地区未来税收收入差额的现值也会随着集聚经济优势或综合竞争优势带来成本节约的增加而增加。均衡时,具有集聚经济优势或综合竞争优势的地方政府期望的均衡税收会高于集聚经济或综合竞争劣势的地区政府期望的均衡税收,即具有集聚经济优势或综合竞争优势的地方政府可以额外获得类似级差地租的税收。(2)在企业可以迁址的情况下,当集聚经济带来的好处可以弥补迁址的费用时两个地方政府竞争的博弈均衡决定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设置的税率稍低于具有区位劣势的地方政府,这时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既能留住老企业,也能吸引新企业。而具有区位劣势的地方政府无法吸引新的投资区位劣势以及集聚经济劣势,仍然不能吸引新的企业来投资。当集聚经济带来的好处不能弥补迁址的费用时两个地方政府竞争的博弈均衡决定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设置的税率稍低于具有区位劣势的地方政府,这时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既能留住老企业,也能吸引新企业。而具有区位劣势的地方政府可以吸引新的投资,但是无法诱使老企业迁址。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集聚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政府扶持、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开放度、税收竞争强度、区位优势、人均GDP、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12.42;F424;F124.1
本文编号:2636981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12.42;F424;F1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敏;郭宏宇;竺彩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和边界效应模型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09期
2 谢贞发;范子英;;中国式分税制、中央税收征管权集中与税收竞争[J];经济研究;2015年04期
3 宋小宁;陈斌;梁琦;;区位劣势和县域行政管理费增长[J];经济研究;2015年03期
4 金春雨;程浩;;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5年03期
5 吴意云;朱希伟;;中国为何过早进入再分散:产业政策与经济地理[J];世界经济;2015年02期
6 刘军;段会娟;;我国产业集聚新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1期
7 尹希果;刘培森;;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效应[J];城市问题;2014年11期
8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与出口: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4年10期
9 龙小宁;朱艳丽;蔡伟贤;李少民;;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县级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10 罗胤晨;谷人旭;;1980—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J];经济地理;2014年07期
,本文编号:2636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3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