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的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6:21

  本文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的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有效方式。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缘优势和贸易通关的便利化优势决定了其能够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在中亚地区盛行的巴扎贸易为吉尔吉斯斯坦发展转口贸易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服装业,依托进料加工方式,从中国进口面料、辅料和缝纫设备,在本地凭借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工生产,进而出口至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吉尔吉斯斯坦本国纺织业发展薄弱,资金匮乏,国内消费市场有限,基础设施落后,铁路建设不足,主要依靠公路与周边国家发展贸易,但是这些不利条件并没有限制该国服装业的发展,该国服装业能有如今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本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宽松的贸易体制和庞大的国外需求市场。从转口贸易到加工贸易,吉尔吉斯斯坦的服装业在日益崛起。为了进一步了解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的发展状况和产品竞争力,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归纳了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的四个特点,分别是进料加工、劳动力资源丰富、行业规模较小以及外贸导向等;进而分析了其服装的贸易特征,并与白俄罗斯的服装贸易做比较分析,发现白俄罗斯的服装出口贸易也呈现与吉尔吉斯斯坦相似的集中化趋势,但是白俄罗斯的服装产业链比较完整,上游纺织业为下游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应该效仿的竞争优势;接着用CMS模型对其贸易的波动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用扩展的单一产品的CMS模型分析得出吉尔吉斯斯坦服装贸易增长得益于结构效应,而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是阻碍其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研究,最终用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吉尔吉斯斯坦应从优化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纺织业,延长服装产业链;实施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战略以及开拓新的消费市场等四个方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使服装行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服装业 CMS模型 加工贸易 吉尔吉斯斯坦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16.8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7-12
  • 1.2.1 国外文献综述7-8
  • 1.2.2 国内文献综述8-11
  • 1.2.3 文献述评11-12
  • 1.3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12-14
  • 1.3.1 传统贸易理论12-13
  • 1.3.2 新贸易理论13-14
  • 1.4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14-18
  • 1.4.1 研究方法14-15
  •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15-17
  • 1.4.3 创新与不足之处17-18
  • 第二章 吉尔吉斯斯坦概况18-26
  • 2.1 社会环境18-20
  • 2.2 经济状况20-26
  • 2.2.1 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现状20-21
  • 2.2.2 产业结构21-22
  • 2.2.3 主要行业发展概况22-26
  • 第三章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发展现状26-37
  • 3.1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发展环境26-28
  • 3.1.1 国际背景26
  • 3.1.2 国内环境26-28
  • 3.2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的发展历程28-30
  • 3.3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业的特点30-36
  • 3.3.1 进料加工30-32
  • 3.3.2 劳动力资源丰富32-33
  • 3.3.3 服装行业规模较小33-35
  • 3.3.4 出口导向35-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贸易37-46
  • 4.1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贸易额37-39
  • 4.2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贸易结构39-40
  • 4.3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主要出口市场40-43
  • 4.4 与白俄罗斯服装的对比分析43-44
  • 4.5 本章小结44-46
  • 第五章 吉尔吉斯斯坦服装出口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46-53
  • 5.1 CMS模型简介46-49
  • 5.2 数据来源与说明49
  • 5.3 结果分析49-52
  • 5.3.1 结构效应50
  • 5.3.2 竞争力效应50-51
  • 5.3.3 交叉效应51-52
  • 5.4 主要结论52-53
  • 5.4.1 增长的源泉52
  • 5.4.2 阻碍的症结52-53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53-55
  • 6.1 优化环境吸引外资53
  • 6.2 大力发展本国纺织业53-54
  • 6.3 实施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战略54
  • 6.4 开拓新的消费市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企业申请开展加工贸易业务需提供哪些文件和材料[J];对外经贸实务;2000年07期

2 谭伟雯;发展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利与弊[J];商业经济文荟;2000年03期

3 许鑫;1999:湖北省加工贸易发展情况[J];统计与决策;2000年04期

4 朱兴龙;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办发〔1999〕35号文件下发一年来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14期

5 柯丽菲,潘氏茶灵,柯利佳;如何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水平[J];广西经贸;2000年03期

6 李波,龚德斌;如何开展境外^/料加工贸易[J];经贸导刊;2000年05期

7 津统;加工贸易持续发展带动天津外贸增长[J];中国海关;2000年05期

8 黄国华;我国加工贸易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J];中国海关;2000年10期

9 ;加工贸易企业缴纳税款保证金有新规定[J];中国自行车;2000年05期

10 陈文涛;;广东加工贸易转移势在必行[J];大经贸;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菲;;湖南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及对策研究[A];2008湖南商务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专刊[C];2008年

2 ;海关将全面推行对加工贸易的联网监管方式[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3 李雁;;外资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转移资本现象应引起警惕[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晓唯;沈剑;张璐等;;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陕西)转移的政策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陕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交流论文选编[C];2008年

5 赵晓晨;;中国外资主导型加工贸易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思考[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6 王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加工贸易全面转型升级——从深圳经济特区加工贸易发展看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红泉;;经济全球化下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深圳的影响——深圳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产业思路[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田自主;;论我国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A];2008湖南商务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专刊[C];2008年

9 徐美娜;沈玉良;赵静;;计算机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研究——兼论其加工贸易升级的可能性[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10 徐晓岭;王蓉华;晋亮;吴生荣;赵辉;;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银高;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加工贸易[N];安徽日报;2005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姚卿;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N];中国电子报;2005年

3 王进昌;我国将提升加工贸易水平[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张毅;广东加工贸易呈现八大趋势[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彭伟;发展加工贸易大有可为[N];中国改革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钮键军;加工贸易重新定位 最大威胁走私猖獗[N];财经时报;2004年

7 于丽;要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傅自应;加工贸易有关问题的再认识[N];国际商报;2001年

9 深特;加工贸易成为深圳经济支柱[N];国际商报;2002年

10 深特;深圳力促加工贸易本地化[N];国际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紫光;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创新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张大勇;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林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丁s

本文编号:301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1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