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能源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与能源安全共同体构建
发布时间:2021-03-10 09:18
能源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馈赠,本质上是各国和人民都有权享受的公共资源,对这种权利的安全保障是能源安全的应有之义。能源安全本质上是一项公共产品,突出能源安全的公共属性有助于能源安全的不断完善,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提高。从国家能源安全、区域能源安全到全球能源安全,国际能源安全的公共属性不断加强。国际能源安全公共属性特征的变化为"能源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国际社会各行为体有必要在主观认识上朝构建"能源安全共同体"的方向努力。"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对共同体的认识,把能源安全作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又一重要抓手,改革、完善和创新有关国际组织和机制,通过"政府间主义"—"跨国家主义"—"超国家主义"的路径演变逻辑,通过功能主义的纵向整合,构建层次递进的国际能源安全共同体。
【文章来源】:国际安全研究. 2020,38(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7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多边关系的国际能源安全共同体构建进程图
第三,能源供需安全治理的融合,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加强和金融安全的凸显使得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加强,有利于形成共同能源安全观和通过“集体安全”解决共同安全关切。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安全的客观性、主观性、主体间性等三种属性。客观性指主权国家客观上在能源场域不存在威胁的状态;主观性是主观上不感到威胁,是主体对客观能源安全状态的主观认知,注重“主体—客体”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不感到相互威胁,是主权国家之间在能源安全领域的交互关系,其把“主体—客体”关系转向“主体—主体”关系。(3)在当今的能源市场关系中,能源供应国、能源过境国、能源需求国之间正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和“主体—主体”关系。国家间的战争已很难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首先工具和选项。谁都难以承受一场局部战争带来的后果。避免局部(中等烈度)以上战争的爆发和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安全观的直接反映。在竞争、冲突、合作三种关系上,它们更多会形成如下当今能源安全依赖的六组关系(如图1所示)。图1显示,在这六组关系中,整体上冲突已少见,更多表现出“竞合”或合作。当预期合作利益大于单独行动利益时,一体化合作进程开启;当合作领域和范围扩大,认同感和共存感加强,一体化合作就能够不断深化和发展。(1)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形成“集体身份认同”,竞争与合作逻辑取代对抗与冲突逻辑,国家行为体都会试图避免“能源安全困境”。用自由政府间主义代表人物安德鲁·莫拉维科斯克(Andrew Moravcsik)的理论来说,国际冲突与合作发生于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政府界定利益,然后通过谈判努力实现其利益。这两个阶段塑造了国际合作的供需功能:国内偏好的形成界定了一国政府认知的合作利益(需求),而国家间的战略互动构成了(欧共体)政治体系对这种合作诉求的应对(供给),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互动、偏好和战略机会之间的互动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2)这个理论也可解释在国际能源安全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东盟电力互联的动力与困境——基于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J]. 张锐,王晓飞. 国际关系研究. 2019(06)
[2]国际规范生成:理论反思与模型建构[J]. 潘亚玲. 欧洲研究. 2019(05)
[3]全球能源治理:变化趋势、地缘博弈及应对[J]. 于宏源. 当代世界. 2019(04)
[4]二十国集团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塑[J]. 于宏源. 国际观察. 2017(04)
[5]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研究[J]. 洪菊花,骆华松,梁茂林.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2)
[6]21世纪的国际能源安全问题[J]. 张建新. 国际安全研究. 2013(06)
[7]国际公共产品中集体行动困境的克服[J]. 庞珣.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07)
[8]俄罗斯能源战略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J]. 倪建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01)
[9]欧盟的能源安全与共同能源外交[J]. 扈大威. 国际论坛. 2008(02)
[10]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路径选择——从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J]. 王健. 社会科学. 2007(08)
博士论文
[1]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研究:区域公共产品视角[D]. 胡爱清.暨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74435
【文章来源】:国际安全研究. 2020,38(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7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多边关系的国际能源安全共同体构建进程图
第三,能源供需安全治理的融合,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加强和金融安全的凸显使得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加强,有利于形成共同能源安全观和通过“集体安全”解决共同安全关切。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安全的客观性、主观性、主体间性等三种属性。客观性指主权国家客观上在能源场域不存在威胁的状态;主观性是主观上不感到威胁,是主体对客观能源安全状态的主观认知,注重“主体—客体”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不感到相互威胁,是主权国家之间在能源安全领域的交互关系,其把“主体—客体”关系转向“主体—主体”关系。(3)在当今的能源市场关系中,能源供应国、能源过境国、能源需求国之间正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和“主体—主体”关系。国家间的战争已很难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首先工具和选项。谁都难以承受一场局部战争带来的后果。避免局部(中等烈度)以上战争的爆发和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安全观的直接反映。在竞争、冲突、合作三种关系上,它们更多会形成如下当今能源安全依赖的六组关系(如图1所示)。图1显示,在这六组关系中,整体上冲突已少见,更多表现出“竞合”或合作。当预期合作利益大于单独行动利益时,一体化合作进程开启;当合作领域和范围扩大,认同感和共存感加强,一体化合作就能够不断深化和发展。(1)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形成“集体身份认同”,竞争与合作逻辑取代对抗与冲突逻辑,国家行为体都会试图避免“能源安全困境”。用自由政府间主义代表人物安德鲁·莫拉维科斯克(Andrew Moravcsik)的理论来说,国际冲突与合作发生于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政府界定利益,然后通过谈判努力实现其利益。这两个阶段塑造了国际合作的供需功能:国内偏好的形成界定了一国政府认知的合作利益(需求),而国家间的战略互动构成了(欧共体)政治体系对这种合作诉求的应对(供给),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互动、偏好和战略机会之间的互动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2)这个理论也可解释在国际能源安全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东盟电力互联的动力与困境——基于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J]. 张锐,王晓飞. 国际关系研究. 2019(06)
[2]国际规范生成:理论反思与模型建构[J]. 潘亚玲. 欧洲研究. 2019(05)
[3]全球能源治理:变化趋势、地缘博弈及应对[J]. 于宏源. 当代世界. 2019(04)
[4]二十国集团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塑[J]. 于宏源. 国际观察. 2017(04)
[5]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研究[J]. 洪菊花,骆华松,梁茂林.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2)
[6]21世纪的国际能源安全问题[J]. 张建新. 国际安全研究. 2013(06)
[7]国际公共产品中集体行动困境的克服[J]. 庞珣.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07)
[8]俄罗斯能源战略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J]. 倪建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01)
[9]欧盟的能源安全与共同能源外交[J]. 扈大威. 国际论坛. 2008(02)
[10]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路径选择——从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J]. 王健. 社会科学. 2007(08)
博士论文
[1]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研究:区域公共产品视角[D]. 胡爱清.暨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74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7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