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多重异质性、企业空间离散化与产业集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19:00
  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余载,中国的制造业也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后,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在需求结构变化和要素成本上升等制约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采取跨区域发展的战略,不同功能部门在空间上呈现出离散化特征。当此现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后,这一空间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成长,也是新的现实背景下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重要微观基础。特别地,当寻求跨区域发展的企业是某一产业集群的成员时,由此带来的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产业链的空间离散和地区间集群分工的形成,进而对地区的要素配置和经济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对于复杂而重要的劳动力要素而言,企业空间离散化过程中生产和研发这两类不同的分工环节在区位偏好上差异性的背后也蕴含了劳动力区位偏好与城市分化的匹配,以及城市化对要素、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探究企业空间离散与异质性劳动力集聚,有助于理解新的历史背景下产业集聚与转移的新特点和新格局,为如何利用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与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供微观视角与参考。本文将企业跨区域发展这一微观行为...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多重异质性、企业空间离散化与产业集聚研究


企业空问区位选择的地理一技术关系二重性

接近性,跨区域,广义运输成本,企业


图3.2企业跨区域发展下地理接近性与技术接近性的融合??在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研究背景下,通过引入广义运输成本,将地理接近性和??技术接近性结合起来考虑(图3.2)。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和区位选择是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微观基础。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广义上的地理接近性,而不局限于企业间的??地理距离,本研究将这种接近性定义为企业在选择某一地区(如某一城市)时,??在地理上接近于这个城市带来的不可分的商品和基础设施,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优??势,以及充沛的劳动力供给。其中后三个因素将在下一部分中从分工的视角进行??进一步阐述。就第一个因素,不可分的商品和基础设施而言,首先对于供给者,??仅仅为少数企业提供特定商品和设施,存在规模不经济。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大??量高新技术园区,在吸纳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时,也会强调园区内已入驻企业的数??量和配套设施的齐备。而总体来说

分析框架,接近性,劳动力


在新经济地理学下,从劳动力和企业双重异质性出发,结合之前对地??理接近性和技术接近性两种关系的融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出在企业跨区域发展这??一背景下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分析框架(如图3.3所示)。??以往诸多新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模型和相关研究,都从不同视角来阐述产业集??聚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从本质上来看并不矛盾,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与企业这些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所形成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这种产业集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与经济关联推动的运输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促进了技术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动力来源于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通过知识关联提高了技术创新,或??者说知识生产的效率,以此达到生产规模经济的目的。以上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集聚、企业动态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分析[J]. 邵宜航,李泽扬.  中国工业经济. 2017(02)
[2]城市内部研发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模式——以北京、上海为例[J]. 杨凡,杜德斌,段德忠,林晓.  地理科学. 2017(04)
[3]中国上市公司区位分布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J]. 刘凤根,李坤欢,柳思维.  经济地理. 2017(03)
[4]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者社群网络与企业效率[J]. 左翔,李辉文.  经济研究. 2017(03)
[5]贸易自由化、进口竞争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复杂度[J]. 陈维涛,王永进,孙文远.  国际贸易问题. 2017(01)
[6]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成长:来自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 方芳,蔡卫星.  管理世界. 2016(07)
[7]中国区域间经济互动的来源:知识溢出还是技术扩散?[J]. 张勋,乔坤元.  经济学(季刊). 2016(04)
[8]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研究评述[J]. 梁琦,陈强远,王如玉.  经济学动态. 2016(04)
[9]全球价值链嵌入会改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吗——基于双重稳健一倾向得分加权估计[J]. 吕越,吕云龙.  财贸经济. 2016(03)
[10]心理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J]. 张华容,王晓轩,黄漫宇.  宏观经济研究. 2015(12)

博士论文
[1]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研究[D]. 王舒鸿.南开大学 2014
[2]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D]. 李仙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 殷广卫.南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资本市场与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D]. 何涛舟.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D]. 许政.复旦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09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109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d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