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要素区域流动与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02:47
  本文认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其发展没有考虑到需求及收入效应对制造业区域分工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现有的研究中没有考虑到要素区域流动的阶段性。本文基于这些主要缺陷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要素区域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工的分析框架。本文把要素区域流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两个均衡点,即资本转移优先于劳动力转移阶段、资本转移引致劳动力转移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转移引致资本转移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枯竭的均衡点以及两个地区要素收益相等的均衡点。基于这个分析假设,本文分别对要素区域流动与制造业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要素区域流动与制造业产业间分工方面,本文基于需求而非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成本供给角度,利用赫克歇尔—俄林框架和收入支出函数相结合,通过要素区域流动、工业品价格变动对工业品超额需求与供给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要素价格等变量分析了一国之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要素区域流动与制造业产业间分工的关系。本文认为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流动要素进入使用流动要素密集的产品部门,那么要素流动与产业间分工相互互补;如果流动要素进入非流动要素密集的产品部门,那么要...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要素区域流动与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程度研究


可以看出,我国跨省流动劳动力规模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88一1992是稳步增长阶段,虽然这个时候的流动劳动力稳步增长,但基本限于在乡镇企业,

区域流动,资本,大地,国资


资本形成能力并不相同。参照Shift一share方法,我们可以找出中西部和东部资本在全国的比例变化,份额在全国的比例变化数据。相关原始数据见附录4。图3一4根据附录4的数据所作的图。核心数据是东部地区资本存量占全国资本存量的比例与中西部地区资本存量占全国资本存量比例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大,反映东部地区

资本,要素密集度,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存量


密集型产品生产地和出口地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地和出口地,本文利用两个地区制造业要素密集度(资本劳动比)的对比来考察,其中制造业资本存量利用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变量来替代。相关原始数据见附录5所示,所得的结果如图4一7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G-L指数及发展原因分析[J]. 郑昭阳,周昕.  国际贸易问题. 2007(09)
[2]劳动力流动、资本转移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工业“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J]. 李小平,陈勇.  统计研究. 2007(07)
[3]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J]. 袁富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04)
[4]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J]. 李君华,彭玉兰.  经济评论. 2007(02)
[5]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J]. 黄赜琳,王敬云.  财经研究. 2007(03)
[6]多种单位根检验法的比较研究[J]. 房林,邹卫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01)
[7]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 许召元,李善同.  经济研究. 2006(07)
[8]产品内分工刍议[J]. 孙文远.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6)
[9]关于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计量模型的构建和分析[J]. 王琦.  国际金融研究. 2006(06)
[10]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 张小蒂,孙景蔚.  世界经济. 2006(05)

博士论文
[1]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D]. 姚林如.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论区域要素流动[D]. 义旭东.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07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307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8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