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07:08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规模、系统化投资的展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日益显著。为了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组织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汽车工业的影响的研究框架,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动机、方式、模式、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进行了全面及系统的分析,从而达到了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影响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及评价。本文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将实证研究和理论总结相结合,在方法上以数学统计和模型分析为主要手段,在理论上以产业组织的SCP理论框架为指导,深入探讨跨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文章在回顾与评价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有关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理论相结合,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有关影响理论特别是对东道国的市场影响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而为本文的分析框架提供了理论指导。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大型跨国汽车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外资在中国汽车工业所占的比...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产出与成本关系图
以及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便形成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将其重点放在中品市场,这里中间产品是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主要指和知识,也包括上游部门提供的各种投入,如半成品、零部件等。知识、技术形中间产品,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整体性、共享性、质量不确定性和不可检验性等对市场的完善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在外部市场难以保障中间产品交易有效性的情交易成本和市场失效迫使企业进行内部化,通过建立内部化组织,中间产品可以业内部网络中自由转移,能够克服中间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因为知识、技术等信态的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花费的成本很低,既能防止技术优势流失,避免识资产出售而可能造成的竞争,又能给企业提供运用其特定优势的广阔空间。1.3.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1996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发表了题为《产品周期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文章,维农把应用于国内营销活动的产品周期理论发展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得出结论:在国际市场中某一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定了其生产产地的不同,而外国直接投资则是生命过程或产地转移的必然结果。如
把原有的阶段相应地重新划分为三个新阶段:一是创新寡占阶段。他不再强调美国是新产品的创新国,而把创新国范围扩大到以节约原材料为主的日本和以节约土地和原材料为主的欧州国家。二是成熟寡占阶段,这时强调了跨国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如先制人效应和示范效应等。三是老化寡占阶段。弗农强调了进入障碍的削弱对创新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1.3.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1977 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 Dunning)在一篇题为《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方法的探索》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更一般和广泛适用的理论模式,它包容了多派学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这就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O.I.L Paradigm),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并购风险识别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框架设计[J]. 初叶萍,胡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5)
[2]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证券法律风险及防范[J]. 初叶萍,胡艳,任建华. 经济师. 2003(08)
[3]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 江小涓. 经济研究. 2002(09)
[4]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 刘世锦,冯飞. 中国工业经济. 2002(06)
[5]中国汽车工业当加大开放力度——来自福特气车公司总裁谢尼克的会诊[J]. 风林. 网际商务. 2002(05)
[6]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下)[J]. 陈清泰,鲁志强. 中国机电工业. 2002(06)
[7]从“宝马”出售“罗弗”看并购[J]. 张新东. 商业研究. 2001(06)
[8]“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J]. 江小涓. 管理世界. 2001(01)
[9]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研发行为[J]. 江小涓. 科技导报. 2000(09)
[10]民族工业保护的国际比较及思考[J]. 蔡志刚,于占兵. 财经问题研究. 2000(09)
本文编号:3307475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产出与成本关系图
以及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便形成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将其重点放在中品市场,这里中间产品是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主要指和知识,也包括上游部门提供的各种投入,如半成品、零部件等。知识、技术形中间产品,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整体性、共享性、质量不确定性和不可检验性等对市场的完善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在外部市场难以保障中间产品交易有效性的情交易成本和市场失效迫使企业进行内部化,通过建立内部化组织,中间产品可以业内部网络中自由转移,能够克服中间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因为知识、技术等信态的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花费的成本很低,既能防止技术优势流失,避免识资产出售而可能造成的竞争,又能给企业提供运用其特定优势的广阔空间。1.3.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1996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发表了题为《产品周期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文章,维农把应用于国内营销活动的产品周期理论发展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得出结论:在国际市场中某一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定了其生产产地的不同,而外国直接投资则是生命过程或产地转移的必然结果。如
把原有的阶段相应地重新划分为三个新阶段:一是创新寡占阶段。他不再强调美国是新产品的创新国,而把创新国范围扩大到以节约原材料为主的日本和以节约土地和原材料为主的欧州国家。二是成熟寡占阶段,这时强调了跨国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如先制人效应和示范效应等。三是老化寡占阶段。弗农强调了进入障碍的削弱对创新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1.3.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1977 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 Dunning)在一篇题为《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方法的探索》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更一般和广泛适用的理论模式,它包容了多派学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这就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O.I.L Paradigm),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并购风险识别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框架设计[J]. 初叶萍,胡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5)
[2]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证券法律风险及防范[J]. 初叶萍,胡艳,任建华. 经济师. 2003(08)
[3]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 江小涓. 经济研究. 2002(09)
[4]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 刘世锦,冯飞. 中国工业经济. 2002(06)
[5]中国汽车工业当加大开放力度——来自福特气车公司总裁谢尼克的会诊[J]. 风林. 网际商务. 2002(05)
[6]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下)[J]. 陈清泰,鲁志强. 中国机电工业. 2002(06)
[7]从“宝马”出售“罗弗”看并购[J]. 张新东. 商业研究. 2001(06)
[8]“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J]. 江小涓. 管理世界. 2001(01)
[9]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研发行为[J]. 江小涓. 科技导报. 2000(09)
[10]民族工业保护的国际比较及思考[J]. 蔡志刚,于占兵. 财经问题研究. 2000(09)
本文编号:3307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30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