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15:35
本文关键词: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民币利率互换 互换利差 时变参数模型 卡尔曼滤波
【摘要】:本文核心主旨在于利用时变参数模型(Time-Varying-Parameter Model)这一理论工具,来研究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上互换利差(Swap Spread)的影响因素。自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以来,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年的时间。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在利率互换交易量、交易品种、参与机构以及市场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稳步的发展,目前利率互换已经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利率衍生产品。2015年全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全年达成交易64557笔,名义本金总额达到了82304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利率互换在为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仍然存在诸如市场流动性依然不足、市场参与者还不够多元化、基准利率缺失、定价不合理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得利率互换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如何克服当前利率互换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在利率互换的相关理论中,对其价格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核心,主要包括定价理论、定价模型以及价格影响因素等方面。可以注意到,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市场往往采用利差报价的方法,即以互换利差报价。互换利差是指互换利率与相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的差额,其中国债收益率通常被认为是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由此互换利差就成为了一种风险补偿的概念。所以投资者往往就更加关注含有风险的利差部分,由此在互换价格的构成中,互换利差又是最重要的,因而对互换利差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着眼于利率互换价格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互换利差来展开研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考虑到目前我国利率互换市场上的交易情况,本文选取占据市场交易量80%以上的、以七天回购定盘利率(FR007)作为浮动端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为研究标的;考虑到不同期限互换利差之间的不同,本文进一步选取一年期利差、二年期利差和五年期利差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选取2008年2月20日到2016年3月10日之间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总结,选取了七个影响因素,包括:一般利率水平因素、利率期限结构斜率因素、利率波动性因素、融资成本因素、违约风险因素、流动性风险因素以及股票市场波动因素。并且,本文认为,违约风险因素对短期互换利差影响较小,而融资成本因素对长期利差影响较小。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简单分析之后,本文建立了时变参数模型,对各期限影响因素的时变特性展开研究。本文具体结构共分为七个章节,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在这一部分中,本文主要阐述了所要进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的地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文的文献综述按照国内外文献的分类来分别进行,其中由于国外研究比较丰富,所以本文综述重点在国外的文献。在每一部分内部,本文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来分别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学习,从文献中总结出了值得借鉴的地方,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三章是人民币利率互换理论的简述。在本章内,本文对利率互换的定义和分类、交易结构以及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这加深了笔者对利率互换的理解,为本文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帮助。第四章是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介绍。本章全面的梳理了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大致情况,包括市场建立的背景、市场现状和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三个方面。通过对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梳理,笔者对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五章主要对本文研究的重点——利率互换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总结出七个影响因子及其代理变量。然后,本文对后序研究用到的时变参数模型、卡尔曼滤波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解释。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在这一部分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对利率互换利差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研究,并结合模型结果对互换利差的影响因素展开具体分析。第七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本章对本文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陈述。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在互换利差的各个影响因素中,针对同一期限的利率互换,部分影响因素的模型系数存在趋势性变化;2.就与互换利差的关系来看,在各期限利差模型中,它们的相关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与各因素对互换利差影响的多重性有关;3.不同期限利差模型中,各因素表现是不同的,随着互换期限的变化,各因素对其影响力也会出现变化。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的,相较于以前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本文采用了时变参数模型对互换利差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在已有的文献中,已经有学者采用平滑转移模型等动态模型对互换利差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但尚未发现有利用时变参数模型对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展开研究的情况。时变参数模型能够反映参数的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具有强有力的作用。第二,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发现有很多研究所覆盖到的因素不够全面。由此在对互换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引入了更加多方面的因素,以期能够得到对互换利差更好的解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本文在对互换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对于各影响因素代理变量的选取,本文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判断,由此可能存在不够精准的情况。其次,本文对时变参数结果的阐述不够透彻,对于各影响因素系数的变化趋势的原因研究不够深入。最后,卡尔曼滤波对精度的追求可能对回归参数经济意义有所损害,本文没能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锦环;;人民币利率互换利差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04期
2 刘承承;姚磊;;论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11期
3 仲引辉;李胜宏;;利率互换利差影响因素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4年11期
4 陈正声;秦学志;杨瑞成;;金融危机下中美两国利率互换市场的特征及互动性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2年01期
5 魏玮;;利率互换交易及其定价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6 张五六;;物价、利率与收入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04期
7 杨辉;韩冬;;互换利差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1200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20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