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宏观审慎监管:两大经济思潮交替下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8-01-15 06:36

  本文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两大经济思潮交替下的选择 出处:《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宏观审慎监管 新自由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


【摘要】: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史是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论战的历史,伴随着经济的起起落落,两大思潮不断交替更迭。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葬送了自由主义倡导的崇尚自由市场、政府尽量少监管理念,加强政府干预、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新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又一次成为经济学的主导。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一般是从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等角度来解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的,而新凯恩斯主义则从金融内在不稳定、信贷周期和金融加速器、信息不对称、协调失灵等方面来解释金融监管,并提出了分散化定理,认为没有政府干预,就不能实现有效率的市场资源配置。新凯恩斯主义的这些理论从宏观层面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was the history of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liberalism and state interventionism,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conomy. In 2008,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 liberal advocacy of the free market,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the state interventionism represented by neo-Keynesianism has once again become the dominant role of economics. The traditional classical economics is generally from monopoly. Externalities and public goods are used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while New Keynesianism is based on the inherent instability of finance, credit cycle and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ordination failure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ain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put forward the decentralization theorem that there is no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se new Keynesian theorie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from the macro level.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分类号】:F832.1
【正文快照】: 一、金融危机后主流经济学的新动向:从新自由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面对凯恩斯主义对“滞胀”的束手无策,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①经济学开始兴起,并且随着“撒切尔新政”和“里根革命”的到来成为主流。但20世纪末和本世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秉文;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2 曾康霖;;政府干预经济及其在市场经济中角色的确立[J];经济学家;2007年01期

3 胡怀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及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之一[J];经济学动态;200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恒煜;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J];商业研究;2002年23期

2 胡建渊;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演变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3 李广乾;论科斯企业理论存在的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9期

4 李玉宝,于蕾;建筑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04期

5 黄新萍;现代西方主要就业理论及其启示[J];国外财经;2001年02期

6 刘文忻;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的微观理论基础[J];经济科学;1997年05期

7 王忠;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分析[J];经济科学;1999年05期

8 朱妙宽;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发展思路——劳动价值论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9 宋立;货币政策研究的学术前沿[J];经济学动态;1999年01期

10 朱成全;经济学的“科学困境”及其出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慧琴;经济危机成因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徐强;资本市场发展、增长机制变革与货币政策体系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赵尚梅;利率政策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方;上海投融资的产业调控与区域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匡安荣;“道法自然”与经济自由——一项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刘平青;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董玉华;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周琛影;比较优势利润原则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

9 王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东道国城市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文威;国有金融体制变迁中的信贷配给问题分析——对金融控制和商业化改革的再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陆勇;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3 高锐;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资产调整[D];青岛大学;2002年

4 王伟;利率与物价、货币工资率的不对称伸缩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袁沁;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一种信息经济学角度的分析[D];湖南大学;2003年

6 方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动态作用机制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安慧;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彭原;异质性劳动的数理经济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9 钟桦;道德风险下的最优保险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黄晓静;论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粘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兼谈对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杨春学;;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类型解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志东;梅仁毅;;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想运动[J];美国研究;2006年02期

4 张建伟;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同申;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复兴及其理论误区[J];教学与研究;2000年06期

2 周穗明;自由主义的变革与20世纪资本主义的演进[J];经济前沿;2001年04期

3 肯纳斯·墨菲,吴畏;新自由主义遭遇新儒教[J];商务周刊;2005年20期

4 克里斯·哈曼;唐科;;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反思(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10期

5 郭绍鉴;;浅析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年17期

6 杨承训;;新自由主义何以在中国风行一时[J];人民论坛;2011年01期

7 丁冰;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试析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8 李珍;“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5期

9 蒋光化;新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J];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02期

10 张庭伟;新自由主义·城市经营·城市管治·城市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玉娜;;2007-2009世界经济危机的背后[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福兴;;理性工具,还是意识形态?——关于新自由主义的本质[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纪玉山;代栓平;;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在发展中反思[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李传桐;;新自由主义与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惠雄;;主义与问题:新自由主义辨析——兼论“主体-社会”互构的人本经济哲学理论向度[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余文烈;奉茂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信条的“致命自负”——论“华盛顿共识”的理论悖论和现实矛盾[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高尚全;;对当前改革形势的看法和建议[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8 刘志国;;积累的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滕世华;;谁更偏好大政府——基于一种学理性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雷菁;洪灏;;新自由主义的由来、本质特征及其影响[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言;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走向破灭[N];光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学宾 陈伟;李扬:未来应该强调宏观审慎监管[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记者 韩雪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步入前台[N];金融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周季钢 龙在宇;对“新自由主义”的重庆反思[N];重庆日报;2011年

5 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 刘文勇;一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力作[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李瑞英;警惕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4年

7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李其庆;新自由主义批判掀起热浪[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秋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百年纠葛[N];经济观察报;2008年

9 上海市银监局局长 阎庆民;强化对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N];上海金融报;2009年

10 CBN记者 周静雅;宏观审慎监管:后危机时代中国新定式[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忠超;无法走出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幼英;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兴衰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牛文俊;战后美国利润率长期变动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王熙;从经济思潮传播到意识形态扩张[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方永;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政治神学的新自由主义性质[D];武汉大学;2006年

6 董伟;论当代经济制度选择与社会结构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立;平等的范式[D];吉林大学;2006年

8 鲁绍臣;反思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8年

9 郑振成;新自由主义改革与民众主义执政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李伟;桑德尔政治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世衡;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蒋yN;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分析: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的视角[D];苏州大学;2005年

4 黄秋霞;新自由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张爱玲;新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D];新疆大学;2008年

6 王海祥;民营化改革的普适性解析:新自由主义路径的批判[D];山东大学;2010年

7 赵明;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危机关联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姚毅;应对新自由主义威胁的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策略[D];辽宁大学;2010年

9 王成娟;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玮;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后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7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27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