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与银行贷款渠道检验
本文关键词: 国际收支顺差 流动性分配效应 银行贷款渠道 出处:《世界经济》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持续大规模顺差的现实背景,从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角度解释了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结构特征之谜,并利用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2001~2009年银行结售汇市场份额特征对信贷供给及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是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顺差导致的流动性供给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形下,结售汇市场份额越大的银行,其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越强,对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敏感度越低。这种资金来源渠道的数量机制能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结构性行为。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China's sustained large surplu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ity structur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quidity distribution effect of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The effects of the market share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foreign exchange settlement and sale on the credit supply and the bank loan channel are tested by using the data of micro pan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quidity distribution effect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iquidity structur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e liquidity supply caused by the large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large bank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ther factors, the more the market share of foreign exchange settlement and sale, the stronger the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of credit supply. The less sensitive the response to quantitativ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such as reserve requirements, the quantitative mechanism for funding sources can explain the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China's bank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基于商业周期视角的银行内生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70903013)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后危机时代中国通货膨胀防范与货币供应机制完善研究》(09AZD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本充足率约束下的商业银行资产组合行为及其宏观经济效应》(08JC790022) 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项目《资本充足率约束下的银行信贷行为: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09CG0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832.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2002年以来,伴随着国际收支的持续大规模顺差,中国国内出现了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过剩,货币信贷扩张较快,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问题,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不断累积。中国人民银行(下文简称央行)也连续采取了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发行央行票据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2 赵振全;于震;刘淼;;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3 贾春新;;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资产组合配置的差异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4 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5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6 蒋瑛琨 ,刘艳武 ,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7 田素华;徐明东;徐晔;;人口红利、流动性短期过剩与中国现代金融服务供给——对2008~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J];金融研究;2008年09期
8 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夏斌邋陈道富;[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亮;;基于工业数据的外部融资依赖与行业波动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2 李俊江;张东奎;;日本利率政策变革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2012年04期
3 赵进文;熊磊;;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保险需求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1年07期
4 柳明花;李虹墨;;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实证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于明霞;柳明花;;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与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唐双宁;;High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Fuel Excess Liquidity[J];China Economist;2008年02期
7 胡晓燕;张璇;;云南省制造业金融加速器效应的行业差异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12期
8 王欣;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3年06期
9 周光友,邱长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争论及启示[J];财经科学;2005年02期
10 夏新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财经科学;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2 何茂涛;;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3 王翔;李凌;;中国的金融发展、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一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4 李寿喜;;四大商业银行选择什么企业贷款?——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5 韩曙平;李平;;2007年前后中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丽华;徐u*;;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流动性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于蔚;钱彦敏;;转型经济中宏观冲击如何影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伟;;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述评[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庄佳强;;中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白俊;连立帅;;货币政策、产权性质与信贷资金配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黄武俊;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冯菲;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文政;中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7 田蕊;流动性冲击与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田苗;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柏杰;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秋杰;日美的金融自由化及其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婷婷;A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潘云爽;基于信贷传导渠道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张浩;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毛颖妮;商业银行人员型操作风险防范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胡黠;中国货币政策的收入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欧阳修顺;基于SHIBOR运行效应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洪燕;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许道林;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间传导机制的计量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浩;中国托宾Q效应的检验及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12期
2 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3 方先明,熊鹏;我国利率政策调控的时滞效应研究——基于交叉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5年08期
4 田素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潜在风险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4期
5 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J];财贸经济;2003年01期
6 陈东琪;宋立;;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7 江春;刘春华;;货币政策的利率效应:来自中国过去20年的实证[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1年11期
9 汪小亚,卜永祥,徐燕;七次降息对储蓄、贷款及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10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昊;;我国面临的国际收支平衡压力以及应采取的对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庄砚;;浅析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3 李洁;崔莲;赵青;;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调节[J];金融纵横;2008年06期
4 丁元坤;;浅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J];华章;2010年03期
5 ;业务思考题(之三)参考答案[J];国际商务研究;1984年04期
6 王军;;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年01期
7 于敏;王伟亮;刘亚楼;;WTO过渡期后外汇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华北金融;2007年03期
8 曾珠;白东辉;;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调节[J];价格月刊;2007年12期
9 程英;;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成本与风险的分析[J];特区经济;2008年01期
10 朱成;;外汇储备增长与人民币升值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招商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课题组;许世清;刘勇;;中国银行业运营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A];第八届国有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苑洁;李政;;中国银行业三十年改革政策述评[A];第八届国有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扬;;探索中国银行业“再造”的道路[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4 王光明;;入世10年中国银行业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梦可;;迎接WTO挑战的中国银行业[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乔海曙;陈娟妮;徐卯晓;;基于“强银行指数”的中国银行业从“大”到“强”研究[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婕;;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研究文献述评——纪念中国加入WTO 10周年[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洋;;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动态实证分析[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史建平;;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陈甬军;晏宗新;;中国银行业改革绩效与管制次序分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俊荣;怎样看待国际收支顺差?(经济时评)[N];人民日报;2002年
2 海容;券商:人民币仍有升值动力[N];证券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旭东 岳瑞芳;吴晓灵:中国不追求外汇储备数量[N];中国证券报;2006年
4 本报评论员;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N];金融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秦媛娜;外管局:提高统计水平 改善国际收支[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莫;上半年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仍十分突出[N];经济参考报;2007年
7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柴青山;中国应下决心为外储“泄洪”[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本报记者 南轲;理性看待“双顺差”[N];金融时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苗燕;胡晓炼: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平衡国际收支[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刘诗平;不能单靠汇改承担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责任[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文俊;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韩曙平;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李琳;中国银行业市场化与监管政策: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向宇;金融全球化下的银行全能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凡;当代国际银行业并购与我国银行业战略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杨大光;中国银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文宏;中国银行业税收效应与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8 傅晓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马先仙;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蔡丛露;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金融稳定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彬;银行贷款渠道在我国是否存在?[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戴俊;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于淼;中美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4 杨金凤;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5 曹慧;入世后中资银行业的风险防范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刘静;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4年
7 王璐;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吴逸云;“影子”内部评价模型及其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9 崔健勇;中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谢昱;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5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48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