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央行和商业银行视角下存款准备金率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0 20:17

  本文选题:央行 + 准备金率 ; 参考:《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摘要】:本文分别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和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容忍度的视角出发,利用参数法和神经网络模型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央行近年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以及回收货币流动性。在不考虑银行容忍度下,参数模型给出的目标存款准备金率为23%,而在考虑了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后,根据神经网络模型得出2011年上半年合理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为21.34%,与当前21.5%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相符。说明央行在货币调控时考虑到了银行的容忍度,是符合宏观审慎性原则的。而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仍旧存在上调的区间与上调的可能性。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control target and the toler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by using the parameter method and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entral bank has raised reserve requirements several times in recent years mainly to fight inflation and recycle currency liquidit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tolerance of the bank, the target reserve ratio given by the parameter model is 23%,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on the bank is taken into account. According to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the reasonable reserve ratio should be 21.34%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1,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reserve ratio of 21.5% at present. It shows that the central bank h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tolerance of banks in monetary regulation and is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macroprudential.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the range and possibility of raising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范从来;朱恩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变的货币政策视角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2 李颖;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与商业银行的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5期

3 李阳;;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与预期效应[J];财经科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燕利芬;金融调控视野下商业银行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龚伟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与预期效应[J];财经科学;2007年02期

2 索彦峰;于波;;转型期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6年06期

3 范从来,廖晓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财经;2003年07期

4 武剑;;货币冲销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5年08期

5 韩娇;孙宪梅;;浅议央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09期

6 朱恩涛;朱瑾;;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新解——内涵、作用机理与发展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4期

7 范从来;论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8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9 蒋瑛琨 ,刘艳武 ,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10 张桥云;杜世光;;法定准备金率变化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小波分析及动态模拟[J];统计与决策;2006年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丰;央行调整外汇准备金率一石三鸟[J];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01期

2 郭强;;流动性过剩下的央行货币政策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韩秀云;央行为什么提高准备金率[J];金融信息参考;2003年10期

4 张娅;金融监管开始“个性化”[J];商务周刊;2004年08期

5 ;2007年4月金融市场大事记[J];银行家;2007年05期

6 陈伟光;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特征分析及其改革模式探讨[J];金融与经济;1997年03期

7 刘朝晖;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瞄向投资过热[J];北京统计;2004年05期

8 ;央行可能调低准备金率间接减息[J];农金纵横;2002年04期

9 谢百三;刘岩;;准备金率与股市:疏导流动性过剩的两大途径——第七次提高准备金率后中国的金融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10 赵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君生;;推进基层央行会计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王秀勤;赵恒永;;中央银行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探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3 巴曙松;;中国正在出现流动性短期拐点[A];“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4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课题组;;优化央行审计模式,切实提高内审质量[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5 姚枝仲;;对《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研究:南方证券接管案》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6 冯子标;郝云宏;;央行连续降息政策值得深思[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7 Hsieh Hsih-chia;;Testing Equilibrium Tourism, Policy, And The Convergence P Value[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C];2003年

8 ;央行声明:否认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调整[A];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论文集[C];2005年

9 徐明东;田素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供给动态关系:1994—2007——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10 郝云宏;曲亮;;借鉴央行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定位及其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秀云;央行为什么提高准备金率[N];市场报;2003年

2 张曙东;8月央行资金回笼力度明显加大[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林洛;央行票据局限性突显 差别准备金率适时推出[N];财经时报;2004年

4 陈静蕾;市场人士猜测 央行可能再次上调准备金率[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刘彩娜;央行再提存 款准备金率[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余珂;提高准备金率影响几何[N];经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窦彬;央行再出猛招加息或将来临[N];证券时报;2004年

8 赵彬;市场信心有所恢复[N];金融时报;2007年

9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N];国际金融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栋琳;上调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有限[N];中国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炳胜;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D];复旦大学;2007年

2 袁锦;中国间接融资体系配置失灵的机制与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雷国胜;货币政策的动态优化与调整[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世宏;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5 李正红;中国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雷志卫;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余晓东;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D];复旦大学;2006年

8 焦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龙成学;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冯用富;汇率制度:理论架构与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的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飞;中美货币政策实施手段与效能差异的比较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童芳;我国央行金融监管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7年

3 杨军;机构分设下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陶川;我国非FDI资本流动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盛滴清;我国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李猛;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殷杰;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制度因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戴世逵;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评价及选择[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9 方彤妍;我国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10 文赋;货币政策对开放式基金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6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916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5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