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国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30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9 00:24

  本文选题:货币政策 + 传导渠道 ; 参考:《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沿银行信贷、资产负债表和相对价格三条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从理论上分析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并基于30个典型行业月度面板数据、分四个递进层次建立实证模型检验理论结果。研究发现,行业间特征差异显著,货币政策冲击经传导后对各行业影响程度差别非常之大;行业运营资本比重、银行信贷依赖程度、财务杠杆水平和劳动密集程度越高以及行业内公司的平均规模越小,受货币政策的冲击越大。把握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效应的规律并发挥政策在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对于中央银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小型公司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政策影响最大,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加剧中国的失业问题。中央银行应尽可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配合信贷政策在总量和结构上调控经济。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ndustry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along thre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bank credit, balance sheet and relative price, and based on monthly panel data of 30 typical industries, The empi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four progressive levels to test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impact on various industries is very large,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y working capital, the degree of bank credit dependence,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y working capital, the degree of banking credit dependenc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financial leverage and labor intensity and the smaller the average size of firms in the industry,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entral bank to grasp the law of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o play the role of policy in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most affected by policy, and tighter monetary policy will exacerbate China's unemployment problem.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try its best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flexibility of the policy and coordinate with the credit policy to adjust and control the economy in the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剑,刘玄;货币政策传导的行业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2 戴金平;金永军;;货币政策的行业非对称效应[J];世界经济;2006年07期

3 闫红波;王国林;;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来自制造业的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玄;王剑;;货币政策传导地区差异:实证检验及政策含义[J];财经研究;2006年05期

2 陈享光;袁辉;;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3 黎晓妹;;货币政策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金永军;陈柳钦;刘斌;;信贷渠道的困境及我国信贷渠道的存在性证明[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马一;缪海斌;;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存在性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张晶;;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构VAR模型下的实证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常海滨;徐成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8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课题组;;区域经济金融差异与宏观调控——对苏皖两省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差异的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06年01期

9 金玲;刘长滨;;我国货币政策对建筑业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J];建筑经济;2007年11期

10 王延军;温娇秀;;中国货币政策阶段性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石磊;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石磊;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3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世杰;基于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不对称性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2 王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宋金奇;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陈安全;中国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姚亚伟;流动性与股票组合投资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吴伟军;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和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7 闫红波;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D];复旦大学;2008年

8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张玉喜;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卢盛荣;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梅;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2 胡可;基于向量自回归方法的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海静;环渤海地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王淼;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业发展态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杜晓荪;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区域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飞;货币政策传导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彭春阳;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D];中南大学;2005年

8 詹秉;物价变动、货币政策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华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龚文娟;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宏瑾;我国房地产市场垄断程度研究——勒纳指数的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2 王剑,刘玄;货币政策传导的行业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3 刘玄;王剑;;货币政策传导地区差异:实证检验及政策含义[J];财经研究;2006年05期

4 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年01期

5 刘颖,杨彦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6 梅建明,靖玉新;农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7 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J];经济研究;1996年03期

8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9 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年07期

10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庆东;倪克勤;;汇改以来我国外汇风险暴露的行业特征——基于深市行业指数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2 卢笋;;货币政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力分析——基于VECM模型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0年02期

3 杨毅;颜白鹭;;外资撤离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以房地产市场为传导渠道[J];特区经济;2010年01期

4 邓路;;FDI溢出效应与自主技术创新效率:一个高技术产业特征的视角[J];财经论丛;2010年01期

5 晓华;;正确理解建筑业拉动内需[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1期

6 卞志村;杨全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现状及评述[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7 叶蓁;;中国货币政策产业异质性及其决定因素——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0年01期

8 宋旺;钟正生;;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1978—2007[J];经济学家;2010年02期

9 赵昕东;;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基于S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10 高秀娟;;世界500强在华研发中心的特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晋丽;;地铁通风空调设计回顾与展望[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一飞;;“全覆盖”的低碳策略——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通信馆[A];低碳经济与土木工程科技创新——2010中国(北京)国际建筑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戴蓬军;董淑兰;;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C];2010年

4 彭中文;李伟田;何静雅;;行业特征、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马磊;;终极所有权、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绩效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舒飞跃;闾国年;;土地资源空间数据知识与规则体系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薛有志;刘素;纪鑫;;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行业特征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薛有志;张鲁彬;李国栋;;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政治资源与公司绩效[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晓峰;钱利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传导渠道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 靳东滨;突破瓶颈推动我国物联网发展[N];经济日报;2010年

2 人行巴彦淖尔支行供稿;人行:确定新思路 谋求新发展[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3 记者 姚闻;招工难趋缓解 农民工就业总量上升 就业压力仍大 “春风行动”初见成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4 王遐;浅谈食品包装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N];中国包装报;2010年

5 青山苍 江苏省扬州市安监支队;创新机制探索“专家治安”新路[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6 陈孔霖;海峡西岸春风暖[N];中国工商报;2010年

7 张凤岐;选择SaaS合作伙伴的三个建议[N];电脑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熊海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时尚休闲品牌[N];国际商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徐旭红;央企:保增长的“中流砥柱”[N];中国企业报;2010年

10 记者 周静雅;宁波银行:净息差为上市银行中最高[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岳;利率管制与发行主体偏好下企业债券风险的假说与验证[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仝冰;货币、利率与资产价格[D];北京大学;2010年

3 隋建利;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4 刘金叶;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作用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范晓光;中国货币政策选择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孙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潘敏;中国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徐亮;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行业形成、关系治理及创新绩效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宋金奇;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亦维;两大类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及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2 宋智文;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沈爱萍;基于因果学说的中国上市银行企业价值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周媛媛;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中视觉形象设计与管理[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曾红;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萍;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机理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0年

7 文群星;我国商业信用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裴小雨;中国港口投资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王琳;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其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晓明;FDI对中国与其主要国家景气协动性影响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7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1997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3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