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3 13:00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兴起于1930年美国“大萧条”后,之后随着各国大规模银行倒闭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效仿美国施行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存款人、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其实,我国并非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只不过现在的保险制度为政府完全担保的隐性制度。与美国、欧洲各国施行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比,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虽然能有效的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但该有效性的代价为激增的市场道德风险、模糊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正因如此,我国一直都在探索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2013年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最新表态,目前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到了可随时推出的状态。事实上,周小川2012年就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12年3月,在《中国金融》上撰文称“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要择机出台”;2012年4月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表示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在2007年就已经成熟;2012年8月周小川在“中国首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工作总结座谈会”上表示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然而其实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便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之后人民银行于1997年专门成立了存款保险课题组进行相关研究、2004年在金融稳定局下设立存款保险处,在2007年则有报道称《存款保险条理》的起草工作已基本完成。 而从以上20年央行的时间表可知,1993年开始的存款保险制度研究在国有银行上市改革前并没有实质进展,而在2007年四大国有银行上市完成后则遭遇08年金融危机的阻碍。就这样,人民银行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推动与存款保险制度迟迟未能如期推出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给市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因此,本文就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模型和制度变迁理论解读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的必要性、显性化改革难产的原因,再结合分析结果进一步讨论如何更为有效地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 本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该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主要思路和创新进行阐述,并且将文中可能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则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且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详细介绍:国外涉及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 第二部分,介绍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首先是对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介绍。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对海发行破产事件进行详细分析,证明我国事实上存在着隐性存款保险制度;(2)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隐性存款保险的原因,主要从制度供给方和制度需求方两个角度出发展开分析;(3)我国实施隐性存款保险所负担的成本,主要包括薄弱的市场约束、高企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的国有银行经营效率三大部分。 首先是外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1)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70多个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其中具体的保险制度特征包括存款保险受保对象、保险限额、受保机构参保方式、存款保险机构职能、存款保险机构筹资方式,以及存款保险费率的设置)。(2)着重分析了美国及欧洲各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存款保险政策的变化情况,总的来说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基本上都在危机发生时加强了存款保险程度。 第三部分,为本文最重要的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改革。 首先,借鉴Gropp和Vesala(2004)在分析欧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的模型,从道德风险水平变化的角度出发,经过数学求解证明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线性化改革将不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上升。总之,在道德风险的角度下,我国可以将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 然后,使用制度变迁理论中关于国家效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建立在三个理论基础之上:(1)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主体包括是国家和政治银行家;(2)国家效用函数具有租金效用偏好和效率效用偏好的两阶段性;(3)只有当国家效用与政治银行家的效用同向为正时才会有发生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租金效用偏好下会自然选择隐性存款保险;而当国家效用函数从租金偏好转为效率偏好的过程中,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主要集中在显性保障预期收益的增加、原隐性保障预期成本的增加),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会表现出对显性保障的偏好;但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政治银行家来说却具有负向的效用(主要表现为失去政府隐性保障时降低的存款人信心、显性保障下需要额外支付的保险费、显性保障下银行间竞争加剧所降低的国有银行利润);总之,显性保障对国家和政治银行家的效用方向相反,导致了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难产,同时需要特别注意我国经济在08年危机后的不稳定状态与我国制度环境水平两方面对显性保障制度建立的阻碍。 最后,从我国经济危机后的恢复情况和我国制度环境现状两方面着手分析了我国当前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总结分析结果可知,我国的经济最早在2010年5月、最迟在2011年年初即进入稳定状态,但是投资环境、腐败程度、法律水平、官僚机构质量四个国际指标的横纵向比较结果,以及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实质垄断状态,均表明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水平还很薄弱,所以本文建议应该采用渐进式的显性化改革。 第四部分,根据前文四个部分的分析,提出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框架。首先,介绍了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等国际组织提出的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或核心原则。其次,从目标设定、存款保险机构职能与授权范围、存款保险机构治理结构与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参保方式、存款保险范围5个方面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架构进行了设想。 第五部分,综合全文的分析内容,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涉及渐进式改革、平衡利益分配、改善制度环境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时的方法创新——制度变迁理论。将我国国家效用存在租金效用偏好和效率效用偏好的两阶段性质,与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国家、政治银行家双重主体现状结合起来,分三个阶段对国家效用和政治银行家效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国家租金效用偏好下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国家效率效用下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国家效率效用下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由此,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金融制度的变迁进程、变迁难点。 (2)分析外国存款保险制度时的视角创新——总结全球各国最新的存款保险特征。本文搜集了IADI、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将各国显性存款保险现状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本文还特别关注了波及范围甚广的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洲存款保险政策的变化情况。 (3)在对我国市场约束进行实证分析时,添加了近来表现抢眼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期得出更符合中国银行业现状的实证结果。 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构建国家效用函数和政治银行家效用函数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变迁时,只是进行了定性的成本收益分析,没能进行定量的研究。 (2)由于部分国家的数据暂时缺失,对全球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现状的数据分析仅包含了70多个国家的相关内容。 (3)在实证分析市场约束时,由于需要在分析中纳入城市商业银行,所以数据从2005年开始,仅包含2005-2011的7年。数据由于不长,可能存在一些瑕疵。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1
本文编号:2413795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蛟;傅强;潘璐;;股权结构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0年07期
2 江曙霞,罗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政府效用函数的动态优化——基于租金偏好和效率偏好的选择[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3 巴曙松;张阿斌;朱元倩;;中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研究——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支柱视角[J];财经研究;2010年12期
4 郑茂;从FDIC看我国存款保险体制的建立[J];金融论坛;2001年07期
5 李宗怡,冀勇鹏;我国是否应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07期
6 王国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7期
7 刘勤;;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的发展创新[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6期
8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9 佘桂荣;;基于市场约束的国际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改革趋势及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10 郑长军;周燕珊;;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程度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413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41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