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县域农业银行业务经营影响及应对策略
[Abstract]:The branch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ounty is the most basic business and accounting unit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It is the main force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to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is the foundation to refl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commercial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Bank, its county branches have also begun to undergo radical changes, mainly as follows: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is more refined,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is more balanced,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is more self-paced. Profitability is more diversified.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ational financial reform, as the most important capital price symbol reform,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close to the closing stage. At present, in addition to the deposit interest rate ceiling has not been liberalized, bank-operated loans, bills discount and other prices have been handed over to the market. The phenomenon of bank interest margin narrowing caused by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has begun to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risk control ability and value creation ability brought about by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re also high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n the banking industry, especially o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internal management, product and innov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profit model of the county branch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rvice of the "three rural areas" and the county economy by the county agricultural bank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ways to deal with these effects and problem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33;F8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迎希;县域农业经济如何应对“入世”[J];内蒙古宣传;2002年04期
2 乌学敏,王瑞烽;县域农业经济如何在入世后的激烈竞争中谋求发展[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3 王春;论县域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石金楼,夏太寿;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方法论[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1年03期
5 干经天,徐新春,陈春良,凌幼茹,,姚利根;加速发展我国的县域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年06期
6 吴尚宇;县域农业经济应从制度创新中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Z1期
7 周仲和;大力提高县域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化程度[J];农业信息探索;1996年03期
8 柴志英;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J];理论探索;2000年05期
9 谢发明;;紧紧抓住入世新机遇 推进县域农业国际化[J];理论导报;2000年11期
10 祁春节,雷海章;“入世”后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应对策略[J];经济问题;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平;;以创新为动力 促进县域农业发展[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春发;;新形势我国县域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李玉华;;加入世贸组织对县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志德;;论老工业基地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省边疆经济学会课题组;;三江平原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思考——以佳木斯市所辖六县(市)为例[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6 陈志建;;桂林市城区及所辖县域农业生产率测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杨钧轴;齐向前;;城郊型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与实践[A];2004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俊兴;;长沙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A];统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宝民 林涛 李子彪 张爱国;县域农业需要本地化技术平台支撑[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朱丽;农业专家热议县域农业发展创新之道[N];科技日报;2012年
3 张印平;关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N];鞍山日报 ;2007年
4 陈树德;为加强县域农业科技工作出实招[N];人民政协报;2007年
5 朱莉萍;为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N];团结报;2013年
6 ;山东广饶公布首次县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成果[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7 柴安东 秦幸福;山东首次开展县域农业地质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孙楚强(黄梅县委副书记);加快县域农业结构调整[N];湖北日报;2002年
9 黄金生;县域农业思路待转[N];中国联合商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巩大洲 通讯员 高兴荣;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之路[N];陇东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庆;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赵之友;县域农业科学发展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长祥;黑龙江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涂陕军;信息化与重庆市忠县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史文宪;山东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4 连华;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系统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张丹;大荔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辛磊;青岛市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赵莹雪;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耿红军;县域农业信息化测评及发展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9 张媛;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10 刘红伶;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3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43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