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冲击

发布时间:2020-07-10 13:34
【摘要】:每一次重大的危机都推动着理论研究向前发展。在次贷危机之后,一个崭新的概念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又被称为“平行金融体系”。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来的,是指可以行使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职能——融资并提供流动性和创造信用,却不属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中介。参考FSB(2011)报告精神,中国影子银行可以定义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是未受到巴塞尔Ⅲ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本文结合中国金融体系的特点,从具体金融工具的角度考查,我国影子银行产品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货币市场基金、私募基金、信托产品、资产支持证券、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融资性机构。 影子银行由于其高杠杆率、信息不对称、可以创造信用、期限错配并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点,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随着金融体系地不断深化,它在为金融体系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埋下了系统性风险,并最终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正是由于影子银行的巨大破坏性,对其研究十分有意义。目前针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研究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与本轮危机的关系。国内也有少部分学者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研究,但是大多都是局限于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特点,或研究监管方式。关于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只是以定性为主。而对于定量研究,由于数据因素的限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研究的时间跨度也以危机后为基础,从量化角度去研究影子银行以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的文献不多。本文试图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回答下列问题:随着我国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比例增大,是否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有什么启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民银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有助于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本文总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研究本文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 在第二部分,具体研究了影子银行的界定、特点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水平。系统性回顾了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通过对比中外文献对影子银行的研究,细致分析其内涵要素,准确定义影子银行,在此基础上界定影子银行的外延,做出分类。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现有文献的不足,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宏观的层次上,具体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规模以及在对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冲击的文章少之又少。为本文在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 文章回顾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为对比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做基础,研究总结发达经济体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的发展的历史背景是美联储不断的增发货币,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并且金融机构的逐利的本性,为了谋取最大利润,通过各种金融创新绕过监管。金融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流动性,提升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金融创新直接导致影子银行业的产生,反之影子银行业又刺激了金融创新。通过回顾研究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研究其在次贷危机中的内在机理,总结出其有高杠杆率、信息不对称、可以创造信用、期限错配并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积累了系统性风险,使影子银行成为次贷危机的一种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结合第二部分对我国影子银行范围地界定,以及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对我国影子银行产品进行分类介绍、统计出其规模。研究发现,自2002年开始,我国影子银行一直以一个上升趋势发展,并且最近5年增长迅速。接下来通过研究影子银行各个部分的发展历史,总结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原因。发现我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和居民理财意识提升的需求、金融机构本身的逐利性以及融资主体的需求。具体结合美国影子银行的特点比较分析中外影子银行主要是在资金来源、产品的创新上有显著不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完全系统化。 本文在第四部分分别从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以及最终目标论述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通过分类研究发现,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都是依附于银行,来变相地进行银行信贷。但因为没有存款保证金的限制,其通过增加信用创造增加了信贷供给。影子银行在创造信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总的货币量,使中央银行对货币量的统计出现偏差。其发展使得货币的定义和计量变得复杂,原有的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减弱。但是由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没有大量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仍然是依赖于传统的银行体系生存发展。其中像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这样的产品,都需要在银行进行第三方托管,也就被纳入到了货币量的统计中。所以对M2这样的指标影响并不是很大。并且影子银行的发展,增加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原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随后,本文使用SVAR模型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进行分析。分别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渠道量、信贷渠道及最终目标代理变量的脉冲响应,以及在不同政策环境下影子银行的发展,验证了本文对作用机制的论述。 在本文的最后,针对影子银行的特点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监管建议。认为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资金来源和使用方面的错配以及影子银行产品的抵押品价值的缩水引发的违约风险。提出了具体的监管建议: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和制度建设;2.增加影子银行的信息透明度;3.强化公开披露制度、稳健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4.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影子银行发展拓宽了企业、地方政府等经济主体信贷外的融资渠道,对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形成挑战。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则需要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加政策工具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针对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应逐步改变现有数量类指标,取代为利率为主导的价格类指标,成为市场观察流动性变化的主流。努力培育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本文主要使用总结归纳、比较分析、数据分析研究方法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首先、从范围界定、要素特征、中外影子银行比较及其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其次,使用修正后的统计方法统计出各影子银行产品的规模,从量化的角度对影子银行进行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实证方法对货币政策的各个渠道进行研究。突破现有影子银行只停留于宏观、定性的研究;最后,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特性,结合我国的发展阶段,试图给出一些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3;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2 刘希;;影子银行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2年18期

3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年11期

4 刘澜飚;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2年02期

5 易宪容;王国刚;;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J];金融研究;2010年05期

6 葛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0年07期

7 汤震宇;刘博;林树;李翔;;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过程中信用创造的缺陷[J];开放导报;2009年02期

8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9 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10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年14期



本文编号:2748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748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