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影子银行被认为是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广泛关注。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世界其他经济发达体比,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和创新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融资、投资需求日趋多元化,导致了理财产品、信托机构、担保公司、民间借贷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渠道、主体大量出现,并逐渐被个人和企业所更广泛地接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广义上的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金融领域不断扩张、逐步渗透,影响深度及广度与日俱增。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金融环境,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的原有主导地位,引入了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发上市,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极大拓宽了借款人的融资渠道来源,降低了借款人的融资门槛,增加了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其多为新兴领域或是跨界领域的创新事物,使得影子银行体系更多的是在外部监管及内部风控的死角盲区中自由生长,产品及流程在风险管控上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给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体的影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机制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影子银行的发展,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不可控性,提高了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降低了信贷风险的传导管控,使得系统性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更高,显著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破坏力。同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提高商业银行自身防控能力的建议。通过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我们能更好的把握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果,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另外,本文的创新性在于通过实际案例阐述影子银行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并进行了风险分析,立足银行信贷的实际操作流程,列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造成影响的关键节点,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风险防控 风险监管 风险传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导论12-16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3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13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13-14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14-15
- 1.5 拟创新之处与不足15-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20
- 2.1 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16-17
- 2.1.1 对影子银行定义的研究16
- 2.1.2 对影子银行特性的研究16-17
- 2.2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17-18
- 2.3 关于影子银行体系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二者关系的研究18-20
- 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体的影响20-25
- 3.1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20-23
- 3.1.1 改变商业银行对自身不同信贷产品的偏好20-21
- 3.1.2 新的同业合作产品形式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21-22
- 3.1.3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提高了金融活力22-23
- 3.1.4 促进商业银行改革,适应市场需求23
- 3.2 影子银行对借款人的影响23-25
- 3.2.1 干扰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贷风险评级23
- 3.2.2 增加借款人的金融风险23-25
-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因素的影响25-32
- 4.1 影子银行自身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外部因素的作用25-27
- 4.2 影子银行诱发企业经营风险27-29
- 4.3 扩大内部原因对信贷风险的作用29-32
- 第五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机制的影响32-39
- 5.1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手段的影响32-34
- 5.1.1 贷前环节的影响32-33
- 5.1.2 贷后管理的影响33-34
- 5.2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传导性的影响34-37
- 5.2.1 增加了信贷风险传导方向的不确定性34-36
- 5.2.2 扩大了信贷风险可传导途径36
- 5.2.3 降低了信贷风险规模的可控性36-37
- 5.3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体系的影响37-39
- 5.3.1 影响信贷风险监管的内容及对象37
- 5.3.2 影响信贷风险监管的范围37-39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39-42
- 6.1 小结39
- 6.2 相关建议39-42
- 6.2.1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及规范39-40
- 6.2.2 提升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控能力40-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附件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2 陈伟;刘明;林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形成模式与风险探讨[J];现代金融;2012年07期
3 ;解构中国影子银行[J];资本市场;2013年04期
4 刘满平;;科学对待影子银行[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5 张菲菲;;“影子银行”连累银行理财 规范透明是发展正途[J];中国金融家;2013年02期
6 李婷;;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及监管[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5期
7 张雄杰;;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研究[J];商;2013年10期
8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05期
9 王雪玉;;中国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的不定时炸弹[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04期
10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3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5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6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平;争议影子银行:对舶来品不宜对号入座[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张茉楠;影子银行挑战全球金融监管[N];经济参考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莹莹;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繁荣背后暗藏隐忧[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影子银行”考验全球监管[N];新金融观察;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432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43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