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意识形态研究的组织论视角初探

发布时间:2018-02-02 12:26

  本文关键词: 组织 意识形态 合法性 整合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主体、作用机制以及表达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组织和有组织的利益群体成为有别于民族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新主体而得到关注。社会生活的组织化与组织研究的行动论转向更为意识形态的组织论分析奠定了现实与理论基础,在当下生活中,意识形态的组织论分析视角成为阶级分析视角的有益补充而发挥重要作用。组织有别于效率追求的合法性追求,使组织意识形态成为组织适应外部环境与实现内部整合的重要力量。组织意识形态作为组织系统的表意性结构通过塑造组织成员及外界对组织的认知与认同,整合多元分化的价值理念,规范机会主义行为,能有效促成共享观念和意义共识的达成,进而使组织秩序得以不断再生产。意识形态研究的组织论视角将为组织、制度与意识形态研究提供新的生机。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era, the subject, mechanism and expression of ideology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ed interest groups have become new subjects of ideology different from nations and classes. Organization of Social Life and Action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turn to Organization Theory Analysis of ideology. It lays the foundation of reality and theory. In the present life, the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analysis. Organiz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legitimate pursuit of efficiency. Organizational ideology become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the organization to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internal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al ideology as the ide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shapes the cognition and identity of the organization members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tegrating the value concept of pluralistic differentiation and standardizing opportunistic behavior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hared idea and the consensus of meaning. Thus, the organizational order can be reproduced continuously.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 theory of ideology research will provide new vitality for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 institution and ideolog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SH050) 吉林大学杰出青年项目(2011QG002)
【分类号】:C936
【正文快照】: 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存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深层根源来自于生活本身,社会生活的不断组织化使现代组织成为有别于阶级和民族的意识形态新主体。当今时代,社会实践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而是表现为各种多样性主体,同时,人们对不同利益与价值的多元追求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钱锐;;社会资本视野下的研究生就业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刘文华;;陌生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构[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4 陶艳梅;景琴玲;;对新形势下本土化农村社会资本研究的认识与反思[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5 李长健;孙婧;;基于利益诉求机制完善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王红光;邬家峰;;社会资本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7 郭玉亮;;试论新时期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8 余蕾;;化解乡村集体行动困境的社会资本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9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10 陈宇秦;;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困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丘海雄;梁倩瑜;徐建牛;;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逻辑——对广州一家国有企业的个案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2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燕继荣;;构建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投资社会资本[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李劲;;京津冀社会资本协同发展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杨萍;;浅析农村社区发展中社会资本的作用特点及规律[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李静雅;胡荣;;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延辉;;社会资本与道德生产力[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乐;;失地农民的就业选择——以厦门市同安工业集中区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巧蓉;;老年人隐性就业出现的社会成因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天潘;;信任关系的三方破裂与重建——基于F市C区拆迁过程的个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谢名一;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经q,

本文编号:1484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484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d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