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发布时间:2015-03-02 08:33

刁昳 李凤 北方工业大学

摘要:动态能力产生20年来,其概念界定仍然存在争论,维度划分和测量尚不清晰统一,从而导致动态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能顺利进展。本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演进、影响因素和测量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动态能力 概念定义 维度 测量

当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都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原有的资源、能力甚至核心竞争力在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还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增长,成为困扰企业家和学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提出了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能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一、动态能力的概念

动态能力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演化经济学中解释组织演进的相关理论。这里我们所提的动态竞争力整合了以往独特竞争力、组织惯性、结构性知识、核心竞争力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弥补了以往理论中单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考虑企业能力的不足,其中,“动态”要求企业要延续或者构建自身能力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而“能力”一词则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要重视企业能力,多侧重于企业内部。

1994Teece& Pisano提出动态能力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动态能力做出了相关的定义,本文在表1中对它们进行了汇总。

动态能力概念汇总

定义

       相关学者

    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以及重构内外部资源和竞争力以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

Teece, D. J., et al, 1997

    动态能力是企业通过获得、运用、整合、更新、重组资源等一些列的行为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化的组织流程和战略惯例。

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2000

    动态能力是为追求企业自身效能的提升,通过集体(学习)活动系统地创造或者调整企业运营规则、惯例而习得的一种稳定的模式。

Zollo,M., Winter, S. G, 2002

    动态能力是企业构建、扩张、调整、重构或缔造常规运营能力的能力,它的结果是产出能力。

Winter SG,2003

    动态能力是一种通过帮助公司生产新产品或者重构生产流程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响应市场变动的胜任力。

Helfsat C E,1997

    动态能力是企业通过一种积极主动地创新活动来克服组织核心能力刚性的能力。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2006

   动态能力是通过一系列惯例和过程引导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改变企业资源结构的管理过程。

Ztto,2003

二、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1、企业动态能力阶层理论模型。Collis1994)  最早提出企业能力阶层观。为了回答波特的战略定位学派和资源基础管理论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赢得竞争优势和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他将企业能力分为三种:基本职能活动开展的能力、动态提升业务活动的能力和自我潜能的认知和开发能力及执行能力。其中,第一种能力包含企业生产计划、物流运输和配送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第二种能力包含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柔性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第三种能力则是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组织惯例、企业家精神以及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较早的制定竞争战略并且使战略得以有效的贯彻执行的能力。其中,,在后两种企业能力中包含了动态能力的概念。

Winter(2003)就以Collis的组织能力分类为基础提出了动态能力阶层模型。他认为,广义上企业的动态能力可以分三种:零阶能力、一阶能力和二阶能力。零阶能力是指只可以保障企业生存基础的能力,与组织能力分类中的第一种能力对应。一阶能力是指企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二阶能力是指企业创造新能力的能力。一阶能力和二阶能力是比零阶能力更为高级的能力,分别对应Collis的组织能力分类中的后两种能力,Winter认为它们是狭义上的动态能力。

塞佩达和维拉(Cepeda & Vera, 2007) 认为企业能力可分为运营能力(指企业赖以生存能力)和动态能力(指可以改变运营能力的一种高阶能力)。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投资于高阶能力更有利于帮助其保持核心竞争力。

艾森哈特和马丁(Eisenhardt & Martin,2000) 从狭义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的角度指出企业动态能力能使企业更加迅速、敏捷、柔性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要求,它包括整合、重构、获取和释放的能力。

WangAhmed(2007)也认为所谓的企业动态能力从广义讲是一个阶层概念,包含适应能力、吸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零阶能力(企业的资源基础)、一阶能力(生存技能)和二阶能力(核心能力)和三阶能力(更新、调整、整合、重构以及再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其中,范式转变期体现的动态能力是三阶能力。

2、企业动态能力战略整合模型(简称3P模型)

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 & Shuen, 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对现有的组织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重构的适应性机制,它嵌入在组织由位势和路径塑造的流程中,形成了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以将动态能力界定为三个维度:(1)定位(Position);(2)路径(Path);(3)流程(Process)

(1)定位(Position)。定位以定位学派和资源学派的部分理论观点为基础,指企业不同资源之间的组合方式和结构以及资源存量的多少存量。它可以分为内外部定位两部分,包括独特技术、企业声誉、智力产权秉赋、组织结构、补充性资产、客户基础等企业的内部定为和企业行业结构、竞争环境以及市场地位等外部定位。

(2)路径(Path)。路径即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路径依赖、企业惯例、组织学习、技术机会。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企业过去发展方式影响着企业当前和未来的行为。

(3)流程(Process)。流程是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指组织与管理的协调与整合、学习和创造与重构的过程。协调与整合分为两部分:内部协调与整合(包括各个职能版块、资源能力、业务活动能力),外部协调与整合(包含外部竞合关系、网络组织、上下游管理、客户管理、战略联盟甚至于竞争对手的合作等)。学习包含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等知识的分享交流机制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学习能力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它可以使企业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创造与重构体现了在范式转变的环境下,企业做出重整资产、流程更新、能力再造等方式的能力。

3、企业动态能力双重过程模型。动态能力学派认为,组织学习过程存在能力悖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适应性。所谓能力悖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路径依赖性、结构惯性以及心理承诺分析。路径依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固守原有的成功经历和成功模式,而使企业面对变化的环境缺乏灵活性。结构惯性是指企业不能突破原有行为模式和组织能力结构;心理承诺分析有两方面的成因,一是集体决策的团队思维,另一个是为了维护组织的虚荣和面子。在上面三种因素影响下,企业能力越强,其组织整体竞争力相应的也就越强,但同时其能力越可能陷入固有模式使组织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要求。因此,研究者通常将突破能力悖论作为组织动态能力和构建可操作性的企业动态能力框架的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下,明确界定能力维度结构、有效整合动态性和能力架构也就成为学者们面对的首要问题。

Schreyogg & Kliesch-Eberl (2007)指出组织能力既要不断靠近核心能力又要不断发生动态变化;整合组织能力和动态性包括能力实践和动态调整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动态能力的双重过程模型包含了递进过程和柔性监控过程过程模型,企业动态能力递进和柔性监控共同构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框架[2]孟晓斌。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卢曼(Luhmann,1995)认为任何系统要想发展就必须控制原有能力发展模式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 双重过程模型把监控作为企业动态能力核心要素,监控通过能力悖论的三个因素做出进行能力适应性调整的决策,最终提升企业能力。

4、企业动态能力学习机制模型。

从组织学习角度看,组织动态能力的高阶特征又可以分为双环学习模型(double-loop learning model) (Argyris,1976)和探索式学习模式(explorative learning model) March,1991).双环学习既要发现与绩效有关的计划和行动失误,也要了解相应惯例错误,且要求评价学习目的、惯例和基本假设,并对其质疑和修正以适应环境变化。因而双环学习是对现有规则、目标体系进行调整,通过试验探索新的解决策略而探索式学习是在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巨变或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必须进行的打破原有惯例、规则和常规的学习(March,1991) 探索式学习不再拘泥于甚至抛弃了原有的旧知识、旧目标体系和旧方法,而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会进行不断的探索、实验和尝试,使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从认知角度看,组织动态能力的学习方式既可以分为有计划学习和无计划学习,亦可以分为试错、试验和即兴发挥(Miner ,2001)。试错是企业首先实施多种有计划或无计划的行动,然后收集其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从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试验是企业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控制变量或者对照条件以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兴发挥是一种无计划的学习,它是指企业在活动进行以前并无学习计划而是在事中进行学习。 Zahra(2006)提出,一般来说,企业成熟度越高,运用即兴发挥式学习方式的次数会越少,运用试验学习的次数不断增加,运用试错学习的次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或者说运作规范性越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有准备的学习,而偏离无计划学习。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与动态能力有关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应该不断寻找更合适的学习方式。

佐罗和温特(Zollo& Winter,2002)从组织学习机制这一角度来解释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他们认为,知识表达、经验积累、知识编码是推动组织动态能力演化的三种学习机制。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因素有研发、竞争力重构、资源重整以及流程再造等。企业通过其学习机制推动这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推动旧运营规则的演进过程。

学习是推动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基本力量。动态能力的学习机制是组织知识转化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控制变量。组织知识的演进阶段和动态能力的学习机制共同组成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学习机制模型。

三、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组织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中,时刻与外界环境发生着交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组织是由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又受到内部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也可以归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认为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知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认知。焦豪2000; ZoolWinter, 2002)认为组织知识及其更新是组织动态能力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2、外部影响因素。外生环境观点指出,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条件是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决定因素,环境变化导致资源重新配置发生变化,形成企业之间业绩差异(Cockbum1990)。通常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其经营决策,产出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环境变化剧烈时比环境稳定时更容易塑造组织动态能力(Zahra et al,2006;Wang & Ahmed2007 Barreto, 2010)。外部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相应的经济行为也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之符合制度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改变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张刚,2005)

四、动态能力的测量

现阶段,学者们对如何测量动态能力有较大的分歧,但总体上有两种思路:单维度测量和多维度测量。

单维度测量就是把动态能力作为一个单维概念来测量。Deeds et al (1999)用新产品开发数量这一要素衡量动态能力。Griffith & Harvey2001)则认为合作伙伴的决策力可以影响动态能力。Wu2006)在其研究中用三个要素(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与快速变化环境响应能力)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Wu2007)在测量动态能力这一构念时,在原来题项的基础上增添了资源重构能力这一新的题项要素。Cepeda&Vera (2007) [95]认为站在知识管理的角度,企业动态能力可以用知识重构能力来测度。

动态能力多维概念测量就是指测量维度大于或者等于二时的构念测量。贺小刚等(2006)通过访谈法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测度框架包括组织柔性、组织变革、组织学习、市场潜力、战略隔绝五个维度。Prieto et al (2008)从知识产生、知识合成和知识重构三个维度测量动态能力。Danneels2008)认为动态能力的两个维度是企业识别和进入新市场的能力和企业识别和获取新技术的能力。Liao等(2009)从机会识别型整合能力和机会利用型整合能力两个维度衡量企业动态能力水平。MckelvieDavidsson(2009)把创意产生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市场破坏能力、新流程开发能力作为为企业动态能力。

虽然当前学者们在研究企业动态能力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对于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其动态能力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有了一定认识,动态能力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学术界对企业动态能力概念界定混乱,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的划分维度,很多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方法无法精准地表达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因此,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指标并不能被大范围推广,问卷设计题项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五、本文结论

动态能力理论是在企业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理论等传统企业能力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它使企业的战略分析单元由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的微观层面上,企业开始考虑要在什么地方提高能力和怎么做才能改善能力(Ethiraj, Kale, KrishnanSingh2005)。传统理论的发展使企业了解导致绩效差异的因素以及资源,动态能力理论则使战略研究的方向转移到如何获得这些使企业获得成功的异质性要素。此外,动态能力的研究方向动态环境下的熊彼特租金产生机制转变(王翔,2006)。

但是,当前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还不完善,需要后来的学者不断将其发展、完善。

首先,动态能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等概念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与之相关的后续研究缺乏统一的对话平台,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很多战略学家甚至怀疑动态能力的现实存在的真实性(Winter,2003)。因此,后续的研究应该注重动态能力内涵的确定,解释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动态能力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其次,当前研究动态能力演化运行机理的文献数量不足,即使存在少数研究者,他们也将研究重点放在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上,而不是基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形式来深入研究动态能力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因此,后续学者应该在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动态能力的演化。

此外,理论研究上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重点在定义相关的名词和开发模型,很少能够给出切实的有助于企业开发和改善动态能力的策略建议。因此,其后续研究应该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具体的操作化层面,开发出对企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的动态能力理论。

参考文献:

[1]Collis,D J.Research note: 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1):143-152.

[2]Winter,S G. The satisfying principle in capability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981 -996.

[3]Argyris,C.SingleOloop and doubleOloop models in research on decision making[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3):363 -375.

[4]March,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 -87.

[5]Miner,A.S,Bassoff,P.&Moorman,C.Orgaiiizational impiovisation and leaming:a

field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2;304-337.

[6]Zahra,S A,Sapienza,H J,and Davidsson,P. 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4):917 -955.

[7]Subba,P.N.Strategy 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dynamic competence[J].Managerial&Decision Economics,2001,22(4/5):201-213.

[8]Gavetti,G&Levinthal,D.Looking    forward and look backward: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search[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erly,2000,45(1): 113-137

[9]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导向[J].管理世界,2008,(4):91106

[10]Christensen CM,Overdorf M.Meeting the chanllenge of disruptive chan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March-April:66-76.

[11]Galunic DC.Rodan S Resource recombinations in the firm: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chumpterian innovation 1998,19(12):1193--1201

[12]Cockbum,I.M.,Henderson,R.&Stem,S.Untangling the origin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Entre Preneurship and dynamie,1990,35:128-152.

[13]Zahra,S.A.,Sapienza,HJ.&DavidssonJP.EntrqD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4):917-955.

[14]张刚等.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5]Griffith,D.A.&Harvey,M.G. A resourc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3):597-606.

[16]Wu,L,Y.Resources,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r Perceptions in Taiwanese IT enterprises.Information &Managenient,2006,43(4),447-454.

[17]Cepeda,G.&Vera,D.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Joimi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426--437.

[18]贺小刚,李新春等.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 (3):94-113.

[19]Prieto.I.Revilla.E.&Rodriguez.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The Rol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IE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WP2008-05-03.

[20]Deeds,D.L.,Decarolis,D.,&Coombs,J.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high technology ventur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new biotechnology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9,15:211 -229.

[21]Ethiraj SK,Kale P,Krishnan MS,Singh JV. Where do capabilities come from and how do they matter? A study in the software services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5--45.

[22]谢慧娟,王国顺.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对物流服务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2,10:133-142.

[23]张道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动态演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20-23.

[24]李兴旺,高鸿雁,武斯琴. 动态能力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回顾及展望[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92-96.

[25]冯军政,魏江.国外动态能力维度划分及测量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7:26-33+57.

[26]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9-16.

[27]费兰凤.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两大学派的分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63-66.

[28] Schreyogg,G& Kliesch-Eberl,M.How 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 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i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2007,28(4):911-933.

[29]Cepeda,G,and Vera,D.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426 -437.

[30]Eisenhardt,K M,and Martin,J 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1105 -1 121.

[31]Wang,C L,and Ahmed,P K.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9(1):31 -51.



本文编号:15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5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