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曹东波 沈阳工程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4年度百项课题助推辽宁全面改革发展调研课题,课题名称:生态文明全民公众参与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2014lslqndykt-09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个亮点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了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此,我们该怎样科学的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呢?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倡导人们建构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的、 生态的、 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本文结合城市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探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策略,从而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使生态旅游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批评 生态文明 生态旅游
一、基于生态批评的视角,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首先应倡导人们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去重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反拨人类中心主义的专断和排他意识,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使人们重新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其次建议人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生态文明也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 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最后提高人们的生态伦理必须建立新的系统概念,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学技术观,应积极创建国家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的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创新为动力,以不断完善生态建设为长效机制,以构建生态文明全民公众参与体系为主要策略,帮助公众建立新的系统概念,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学技术观,进而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城市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 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研究出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对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相对依据,有利于辽宁省积极创建国家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的社会氛围。
二、大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从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应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生态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视觉,更要重视所有的共混物的人—环境—教育为和谐的整体。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交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
高校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重塑通识教育理念。要通过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合理划分课程领域,不仅要调整原核心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领域,而且要模糊系科间的界限,加大了人文类课程的比重,处理好应用性与人文性、必修与必需、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心智空间的拓展,培养其想象力、审美能力,从而提升人生的立意,滋养人文情怀,自觉地对人生境界有一种人文追求,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打下良好人文素质基础;高校要以专业课程为重点,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学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利用有关环保节日宣传,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身体力行,学有所用,加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只有使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通识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从制度层面保证学生对环保通识课程的学习,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供制度支撑。
因此,学校应建立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把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社会、时事,从而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步伐,经济发展须与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使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化、生态化。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控制并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剂量。三是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是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潮流。充分考虑制约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不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普及生态旅游知识,培养专业生态旅游人才。在一些大专院校应该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课程,培养一些掌握生态环境知识的高素质导游、高水平的生态科研人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人员。地方政府和有关旅游部门应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做好监督和管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要进行严肃处理;增加环保投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控制游客人数,维护当地居民利益。对风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承载力分析,对其容量极限进行科学的测定,本着生态保护重于经济利益的原则,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可采取提高门票价格、限制门票数量、进风景区之前学习生态保护方面的知识、事先预约等手段来控制。同时,可以让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经营,一方面增加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使其感到维护生态平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自觉地保护环境。
四、群策群力,倡导构建新型消费模式,共同推动沈阳市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讲座、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二是引导人们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式利用,形成“环保节约光荣、污染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三是在消费工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四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提倡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切实地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真正做到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五、加强生态城市规划的管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的控制与集中统一管理。 城市规划区及其边缘地带的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等的建设,必须纳入城市集中统一规划管理。牢固树立建筑红线、生态绿线、亲水蓝线意识,严禁任何单位、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干预、更改规划。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强化城市规划委员会科学民主决策的作用,城市规划草案、未确定或待定重大项目以及法定图则必须经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或批准。三是繁荣建筑创作,提高设计水平。进一步开放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突出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精品化,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四是强化法制建设,依法实施规划。公民应提高对生态城市法制建设的认识;执行机关应抓好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生态法的实施和法律服务,严格执行、公正执法。
参考文献
[1]张华伦等. 完善我国资源税制与环境保护筹资潜力研究[J].环境保护,2006(1B):57-60
[2]潘红波,王梅,高宇.关于沈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2006. F579
本文编号:15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