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执行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丁建平 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单县分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一是核心竞争力;二是决策的制订;三是决策的落实,再好的决策,落实不到位或得不到有效落实都不会产生效益和凝聚力。决策的有效落实靠的是强有力的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组织和个人贯彻落实企业决策的力度。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管理就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企业就没有凝聚力。决定一个企业执行力状况如何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执行力”;企业管理
一、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目标,执行力是企业在实现经营目标的保障。只有企业经营目标明确后,执行力才有了执行的方向、企业才能确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管理过程中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企业团队的力量,表现出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完成。经营管理目标的决策形成与执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需要建立共同愿景,需要建立管理者、部门负责人与广大的员工希望实现的共同发展目标,只有企业内部上至管理者下至一般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广泛的发展共识,企业的“执行力”才能最终表现为通过执行为经营管理凝聚的团队力量,要形成团队强大的执行力,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需要员工认可的管理、考核办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共同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让员工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从而自觉的保持行为一致性,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对目标进行细分使其更具有可执行性,同时把共同目标和实际执行有效的衔接起来。对目标的分解就是把共同目标分解为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使目标有系统的,有层次,让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一些企业对目标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制订了企业的共同目标后,就等同于所有员工和部门的执行力目标,没有确定每位员工、每个部门的执行目标。等到落实时,由于每个人对如何达成策略目标有着不同理解,在采取执行的手段上还会因人而异,这种情况都使得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策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巨大偏差。目标可操作性差,就会变得泛泛而谈让人难以理解,最终执行力目标沦落到只是一句口号,什么作用也不起。
二、管理者
管理者往往都会把在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归咎到各个方面,把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归结到基层管理人员、归结到个别员工,却忽略了分析自己从自己身上来发现根源,忽略了在制度的制订上、制度的形成、制度的科学性、制度的可行性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民主酝酿、是否进行公开讨论等环节的重要性。事实上执行力是领导者意志的体现,倘若领导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本身较差,后面有关执行力的所有事情将无从谈起,制订的管理措施将和科学、合理存在一定差距。假如领导者怕承担责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看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少了;假如领导的管理不到位,只能让大家看惯了在单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假如领导走形式主义,企业的各种文件、各种规章也是一纸空文。这一切即使有着“严管重罚”的牌子,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详细的表格和程序,同样无法产生什么执行力,到头来,总是怨天尤人,面对问题不是找原因、想办法,而是会以各种理由锁替代。因此一些企业执行力薄弱的根源恰恰是在老总身上。
管理者的能力、意志、才能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强弱,一个企业的领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一个部门的领导决定着一个部门的执行力即领导魅力和领导艺术。企业的成功一靠领导才能,二靠管理措科学合理,三靠凝聚力,四靠执行力。领导者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驾驭能力的高低、心胸是否坦荡决定了领导者自身或领导团队的执行力。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决定了执行力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凝聚力的大与小决定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得到员工的拥护。制度的执行程度决定了执行力是否得到有效落实。
三、协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协作的社会,企业内部对协作的要求更加严格,显得尤为重要。领导者与领导团队的协作,领导者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分管领导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协作,部门负责人与领导者、分管领导、部门员工之间的协作,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作等等都是影响执行力的因素。每个环节出现问题,每个领导、部门、员工出现问题,完不成任务指标,得不到落实,就会影响整个目标。因此一个团队的执行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1、树立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领导团队,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的,由于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上的偏差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把所有部门、所有人定位在同一个标准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要求并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核心价值观去营造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
2、培养忠诚的员工。把企业作为家的员工,不论在公有制或私有制企业里都是企业的忠诚员工。当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企业和自己的工作,把要我干主动、自觉的转化为我要干,把我是一个打工者主动、自觉的转化为我是企业的主人,把我在为企业干,主动、自觉的转化为我在为自己干的过程,是一个企业从成功走向辉煌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转化,企业与员工才能形成忠诚的氛围,才能把对管理的理解升华为一种自觉,才能相互尊重,才会产生团结协作的动力。
3、培养团队精神。在企业内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在成员之间形成高度的信任感,形成团队成员之间的尊重、信任、宽容、团结协作,是一个企业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把员工从为自己干转化为为部门、为企业干的相互转化。培养团队精神靠的是教育和实实在在的分享通过教育、分享,让员工真正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成果,把要求转化为一种自觉,把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转化为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全面发展。
四、员工
1、提供一个员工发展机遇的平台。把执行力与每个人的进步联系起来,在机会上创造平等,营造一种机会公平的环境,使得大家无论先天条件如何,都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并始终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执行力的主体是员工,只有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
2、有效提高员工的素质。员工的执行力体现在完成任务的效率与质量上,不仅由员工完成任务的能力来决定,而且还有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3、明确工作的方向性、工作步骤、工作要求,让员工对各项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和了解,在执行中避免政策的变形。各种工作的执行,需要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不要只是单凭个人经验来操作,否则执行的效果将参差不齐,管理也会失去控制。
4、进行有效评价和引导。员工的执行力表现由各种因素来决定:不同的工作体现的效率,费用的高低,完成的质量,对资源的利用等等,因此,对他执行力评价应是多维的,根据不足之处,提供合理的调配和引导。
五、制度
一些企业缺乏执行力根源正是在于制度:制度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最终的结果是决策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企业的执行力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的表现形式,并且这种过程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要保持和提高执行力,企业就必须借助于系统的作用,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而非通过个人的努力,因为后者有太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1、用制度规范执行力的标准。只有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整体策略规划,员工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用制度来达到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状态的目的。
2、用制度统一员工与组织的执行力。执行力,在现代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由个人来达成,而是由组织来达成,因此,执行力的表现就必须在个人和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和统一的关系,既不因过分强调个人执行力的提高而忽视了组织的力量,又不会违背了个人的特性和价值体现。
3、用制度建立一个执行力激励机制。执行力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体系、考核机制、奖惩制度、压力制度,等等。
本文编号:15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