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国企改革理论与看法
刘佳楠 东北财经大学
摘要: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30年有余,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的阶段性成果,也诞生了很多的改革理论,这些理论的不断交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国企理论改革主要观点的论述和分析,辅以外界舆论对国企改革的看法,浅谈对目前国企改革的认识。
关键词:国企改革;改革理论;分析;外界舆论
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两会中,国企改革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1978年的探索阶段开始,国企改革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不少的弯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文章旨在通过将国内外对国企改革的看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我国国企改革至今存在的理论争论和外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国企改革的看法。
一、国企改革的理论争论
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从1978年到1989年的改革,主要是以效益为导向。而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开始的第二轮国企改革则是以产权为导向。改革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政府对企业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抓大放小、股份制等都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理论界中,对于国企改革的争论也从没有停止。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国企改革的研究重点也在不断的调整。目前,理论界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大中型的国企,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观点,分别是反思改革和深化改革。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今后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做法,有着很深的指导意义。
1、 反思改革
反思改革,主张的是要全面反思国企改革的过程。主张反思改革的学者们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国企改革是受到了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国企的改革会导致过度私有化和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他们提出了要“反思改革”的想法,就是要批判新自由主义,纠正国企改革的错误观点,对目前已经实行的国企改革持有否定的态度。这些学者认为,不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幅度的整改,不能让国有企业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就目前已经进行的国企改革来看,在改革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人失业下岗,这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更加扩大,人民的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同时,就目前的改革形势来看,存在着允许私人资本甚至是国外资本进入国企的现象,这种势头可能会导致国企改革的全盘私有化,给私人财富侵占公共资产提供了可趁之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而国企大部分都已经运营20年以上,这说明国企比民企更有效率,更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因此,对于国有企业,不仅不应该使其从竞争性的领域中退出来,更应该扩大国企的规模和领域,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防止私人资本进入国企,保证了国企的公有制性质,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 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一个与反思改革截然相反的理论。主张深化改革的学者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国企改革虽然已经有所成效,但是改革的力度还略有不足。想要国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国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治理结构不完善、低效率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是由于国企改革不完善、不彻底导致的。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产权。只有产权明确,责任分工到位,才能够产生更大的行动力和激励,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深化改革还要让国企在更大范围内的领域中退出,不仅是在一些竞争性的领域,对于一些非竞争性的领域,国企也要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的进入和发展。改革的最终情况应该是除极少数领域需要国家参与和控制外,其他的领域都不允许国企的存在,经济的发展应该完全交由市场去调控。
二、国际对国企改革的看法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多的争议,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国内对国企改革的讨论逐步加深,世界银行等外部舆论也加大了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关注力度。在2012年2月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等报告和会议中,我们不难看出,国际上对中国国企改革的成果有一些否定的看法。国际舆论界认为,中国的国企在发展的过程中享有一些民企所不可能得到的优惠和政策支持,包括补贴出口信贷、低价的土地使用权限、低于市场同期的银行利率和巨额的政府补贴等,这些有利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的秩序,影响了市场自动调节的功能。
针对目前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国际舆论界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主要的改革方向有以下几点:
1、加大国企利润中对社会回馈的力度。国企的财政支持来源于人民,当国企盈利之后,应该将一定的利润返还给社会,支持政府的社保、养老等方面的政策。目前在这方面,虽然国企都有涉及,但是返还的力度不够,比例偏小,不能够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保等方面的压力。
2、中国政府应该降低国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质量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国企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减少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民营经济的总量,提升民营经济的地位,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3、降低某些行业的准入门槛,包括一些战略性行业,使民营企业能够进入这些行业发展。目前部分行业准入门槛很高,民营企业无法进入,这使得国企在这些行业中一直处于垄断的地位,这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要深化改革,就要降低某些行业的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公平竞争。
三、对国内外关于国企改革看法的评价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目前国企改革的各方观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各方的观点之间也是存在着争论。通过对相关观点的分析评价,有利于我们理清国企改革未来发展的道路。
1、 对于国内理论争论的评价
国内对于国企改革的理论争论主要分为反思改革和深化改革两点。对于反思改革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反思改革的出发点可以说是与目前的国企改革背道而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反思改革的理论对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受惠对象是国企,使得国企的总体经营状况明显变好,这让人们产生了不需要进行国企改革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目前国企的发展模式和结构还有明显的缺陷,出现上述的现象也只是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内在实际的问题。对于深化改革理论,应该来说是代表了今后国企改革的趋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深化改革理论认为要国企要大面积的退出竞争市场,甚至是非竞争市场,给民营企业的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仍忽略了一些诸如一些战略性的领域国企不能退出、目前我国民企的发展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实行深化改革的过程,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在稳定市场和完善制度的前提下,逐渐的让国企退出一些可以由市场支配的行业。
2、 对国际舆论的评价
通过对国际舆论关于我国国企改革的论断,我们认为,,国际舆论界的说法是有局限性且片面的。站在国际的角度上来看,国际舆论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判断,存在一定的政治色彩。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有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国际舆论对我国国企改革的评价就可能会带有政治色彩和目的,希望通过国企改革,降低国企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削弱我国的经济实力。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国际舆论的导向其实是主张我国的国企私有化,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动摇。对于国际舆论的说法,我们要谨慎对待,不能盲从。
四、 结论
通过了解我国国企改革理论和国际舆论对我国国企改革的看法以及相关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企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在进行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参考之前的经验教训,逐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步伐,优化我国国企的企业结构和相关制度,有计划的使国企退出某些竞争性的行业,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同时对于国内外的舆论也要谨慎对待,综合考虑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社会舆论的影响,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的国企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蓝定香.中国国企改革的理论纷争与比较评价[J].特区经济,2013,(8).
[2]王子军.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领域几点争论的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2012,(2).
[3]金言.理性看待国际舆论对国企改革的争议[J].财经时评,2012,(10).
[4]张婧.国企改革观点综述[J].技术与市场,2012,(8).
[5]米哲.积极稳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N].天津日报,2014-2-14(001).
本文编号:16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