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发展管理探究
贺泽宪 聊城市公路管理局
摘要:一个国家交通的发展与该国的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公路交通的发展又将会对该区域的经济起到非常长大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才显得更加重要。对此,本文讲解了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含义,分析了其自身特点,并对发展交通运输循环经济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管理;循环经济;交通运输;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和宣传力度,并将其作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行业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加深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紧密程度。除此之外,交通行业还对我国的经济生产布局,例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资源的开发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循环经济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交通运输时更多的会将其看做交通运输系统管理、运输装备以及运输系统管理之间的互相联系。所以,本文认为交通运输循环经济是在交通运输系统管理、运输装备以及运输系统管理三大方面,都利用多种充分利用和循环方式,尽可能的完善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会引入科学技术来进一步的提高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其中实行运输资源二次利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的利用其所有的商品与服务,尽可能的增加其使用寿命。而要想达到二次利用目的就必须要强化商品的组合性,同时还要提高其二次利用的能力。达到减量化的最终目的为尽可能的降低资源的使用数量,同时还要完成预期的任务,这也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增加其商业效益。
二、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双循环特点
绝大部分的学者的观点都认为,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双循环特点主要表现在在其交通运输资源的流通。任何自然资源一旦成为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一部分之后,便换了一种角色,即“交通运输相关产品”,但是其根本属性仍然是资源。随后在发挥出了其首次作用之后,人们会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二次利用,实现内部的资源循环。对于剩余的部分,将会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转换为另一种资源,人们通常称之为外部资源,之后将再次被利用。
(二)外部循环的技术依托性
交通运输循环经济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它对技术的依赖性也非常强。只有与其他产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商业联系,才能引进高水平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交通资源的高效、顺利循环。由此可见,其他行业与技术都是影响其实现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所以,在进行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他行业的重要作用,并搞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交通资源的顺利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的资源减量化
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的资源减量化的实现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即①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性建设,在对交通设施的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情况,尽可能的做好两者或三者的衔接工作,建立合理、完善的交通网络;②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要尽可能多的进行公路交通建设,以便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同时还要提倡人们使用专业性较强的车辆;③建设优质耐久工程,做好混凝土出现荷载裂纹的预防工作,例如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应针对混凝土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审核,尤其是要尽可能的对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纹的地方做一些针对性的处理。
(二)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的资源循环再生
科技是在人们的社会进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实现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借助科学技术这一助力,例如自动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与此同时,还要将一些有助于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技术引进来,如交通生态学等,从而为交通运输循环发展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交通运输装备优化升级的再利用和减量化
实现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可以从方方面面着手,而在交通运输装备方面实现循环经济就是要将节约的思想贯穿到运输装备的使用中,进一步降低运输过程中自然资源的耗用。与此同时,还要对其实行低碳排放的整合,促进我国绿色环境建设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对运输装备进行二次利用,这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对废旧车辆进行回收、对发动机实行二次利用等。
四、结束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近些年来大力提倡的,而交通运输的循环经济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可以用到的节能减耗方法通常有二次利用、循环再生以及交通运输资源减量化等,而这些方法也是实现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原则。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国的交通循环经济必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丽静.基于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投入产出分析——以钢铁行业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2,(7):29-37.
[2]李群峰,贺宁.公众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在城市交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J].城市公用事业,2009,23(4):18-21.
[3]董治,李林波,王艳丽.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l(1):38-41.
[4]鄢勇飞,朱顺应,王红.公众参与的交通需求管理[J].城市交通,2010,8(3):64-71.
[5] 蒋敏.基于DEA的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以广西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2-15.
本文编号:16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