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综述
马剑刚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公有制基础下的劳动关系还是非公有制基础下的劳动关系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于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 制度保障
一、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和谐劳动关系理论在我国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如王志森(2005)认为“所谓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处于一定组织状态之下,相互沟通、依法协调、有序参与、积极有为、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李培志(2006)则提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的和谐,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等等。但这并不妨碍国内学者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和谐劳动关系加以研究。
李芸(2005)提到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一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至2008年,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引起的争议案件均超过当期受理案件总量的60%以上。
针对这一点,谢增毅(2008)从劳动争议处理的理念、制度与挑战这一视角论述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谢指出建立特殊的争议解决机制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由普通法院审理涉及敏感政治问题的案件、有利于维护法院的权威性和自主性。
在化解劳动争议方面,朱智文,张博文(2011)同样研究指出,需要从企业责任,工会作用,制度建设和政府宏观调控这四个方面来完善。
郑尚元(2005),还从民法与劳动法调整雇佣类合同关系的制度与理念这一方向研究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视角: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构建基本上是在无理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的,为此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从匡正《劳动合同法》开始。同样的,曹燕在所著《和谐劳动关系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书中认为,和谐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政策设定的目标秩序。这是一种建立在劳资信赖基础上,依靠劳资自由合意形成劳动关系稳定运行的秩序。而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与集体合同制度都因未能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不平等的状态,使劳资自治失去了制度保障,无法形成和谐劳动关系。我国的劳动关系运行处于一种保障真空的状态,使得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机制因制度失范而出现了功能失调。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和谐劳资关系这一命题,而是强调协调劳资双方稳定的一种劳资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雇佣关系研究领域出现了用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劳动关系的倾向。美国学者Marcus H. Sandver在邓洛普理论模型的启示下,在1987年出版的《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桑德沃理论模型。该模型从理论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并对劳动冲突的解决方式和后果也进行了分析。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Budd 教授认为未来劳动关系的研究方向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整合。而在政府作用方面,英国利物浦大学Ron Bean教授在《比较产业学》一书中指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相关学者就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所具有的职责概括为“5P’’,即Protect:(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Promote:(集体谈判与劳工参与的促者);Peace maker(劳动争议的调停者);Planer(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化者);pub1ie Sector Employer(公共部门的雇用者)。
德国劳动关系调整方面最大特征就是“劳资自治”。德国在1949年版主的《企业基本法》明确规定:劳资实行自治,政府不介入劳动关系的确立与协调。这也应对了在现今国际环境下,中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行径,正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系的Keith E. Maskus教授所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劳工标准的弱势条款对竞争和贸易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该问题不能简单地以贸易制裁来处理,而应以减少贫困、教育改革和披露信息的各项措施来取代。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根本的是要建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利益关系并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森.当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新视角—《工会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1)
[2]李培志.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工会理论研究,,2006(5)
[3]李宁,彭仁贤,刘金山.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商业研究,2011(12)
[4]谢增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理念、制度与挑战.法学研究,2008(5)
[5]朱智文,张博文.化解劳动争议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兰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1(6)
[6]郑尚元.雇佣关系调整的法律分界---民法与劳动法调整雇佣类合同关系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法学2005(3)
[7]Sandver,M.H.Labor Relations:Proeess and outcomes[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7
[9]Bean,R.Comparative Industrial Relations:An introduction to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2nd edition London:Routledge,1994
本文编号:16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