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型离岸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困境及突破策略研究
一、引言
二、金字塔型发包模式下离岸服务外包知识内涵和转移过程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事实、明确的命题和符号,是易于编撰、可文本化的知识,能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且在传播中不易变异。在离岸服务外包中,显性知识一般包括接包方和发包方之间制定的战略目标、规章制度、产品说明,以及双方互相提供的文件、数据、说明书等。这些知识往往是固定的,不会在知识转移中发生变形。隐性知识涉及信仰、隐喻、思维模式、技术诀窍等,是高度个人化、很难编撰的知识。在离岸服务外包中,隐性知识一般是合作双方由工作经验、技能、阅历等积累的知识,没有规范化的标准,并且有一定自我保护性,不会轻易传递给对方。
在金字塔型离岸服务外包中,由于从金字塔顶端的发包方开始,知识和信息要经过三至四个层级的传输才能到达金字塔低端的中国接包方。当项目需求变更时,同样需要从金字塔的顶层发包方依次转移到一级、二级、三级承包商,直至海外的接包方。当这些需求到达海外接包方企业时,知识往往在多层传输中发生变形或损耗。可见,金字塔型的发包模式会增加知识转移的难度,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质量。
第三,不同分包系统的心智模式驱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在整个金字塔发包系统中,每一个层级又构成一个分系统。这些分系统由不同的承包商组成,并且由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心智模式所驱动。每个企业都会已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认为自己做出了最好的决策。这种心智模式导致企业在进行知识接纳和吸收过程中会不经意令知识和信息沿着自己的决策方向倾斜。在一个看似金字塔型完整的系统中,其实每个企业都处于相互分立隔离的状态。知识在上下层企业间传递,被不断扭曲变形,传递到最终中国接包方企业的,与知识源相比,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四、多层分包制下服务外包的知识转移突破策略
第一,守住关键客户。根据二八法则,即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要把对企业经营具有决定作用的关键客户,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对于金字塔型发包模式的代表日本企业而言,由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缓慢,尤其涉及与海外接包方合作时,会更加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加上金字塔型模式下知识在多层传输中极易变形,因此,中国企业想不断重新发掘新客户的方法并不可取,需要不断进行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磨合和信任建立。企业应把战略目标集中于维护成熟的客户关系,与几家固定的关键海外客户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在不断的合作中相互磨合,减少双方的文化障碍,从而使知识转移更加自然。在金字塔型发包模式下,中国接包方与海外承包商经过长期合作,文化的磨合会使这一障碍逐渐降低,友好和信任关系也能有助于中国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第二,建立企业内部标准运营平台。关于知识转移的延迟问题,对于中国接包方而言,可以通过流程控制的改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不断优化和重组服务流程。中国接包方企业可以通过相对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模块设计,实施企业内部流程与结构再造,,构建一个企业内部标准的服务运营平台,从而实现敏捷反应,对于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信息流和知识流的传递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弥补由于知识传递延迟造成的项目风险。此外,还可以考虑与终端客户进行视频会议、派桥梁工程师到终端客户处进行访问学习、在终端客户处设立技术网点等一系列手段,与终端客户进行直接的交流学习,争取在第一时间得知项目的变更细节。
第三,建立在细分行业的垂直竞争优势。对于应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失真问题,由于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无力控制知识信息的传递,只能从自身出发,专注于某个业务方向,促使企业创造自身在细分行业领域的垂直竞争优势;在行业上的专注也可以培养更强的行业专业技能,出色的专业经验和能力,从而在知识接受时有更专业的分析能力;垂直行业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专业品牌的打造,从而在知识接收时增强同海外承包商发言权和辩论权,尽可能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在细分行业领域垂直竞争优势的提升,不仅有利于降低知识失真度,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承接项目的利润率,提高企业获利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动态循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参考文献
[3]Hendriks 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2):91-100
[4]Joshi K D,Saonee Sarker,Suprateek Sarker.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teams:examin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 source attribut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3(2):322-335.
[5]Pham T B N.An emporocal study of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Vietnam’s IT companies[R].2006.
本文编号:16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