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国际比较视域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08:42

  本文选题:智库 切入点:决策咨询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决策咨询作为公共政策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目标的研究咨询组织,在决策咨询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现代智库起步较晚,不过二百年的发展历史,纵观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崛起进程,现代智库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并指出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热潮,各类新型智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透过“智库热”现象冷静思考,不难发现,一方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数量上已达435家(《2016全球智库报告》),稳居全球第二位;另一方面,快速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突出问题,如重专家阵容、轻主攻方向,重舆论传播、轻内容创新,重短期规模、轻长远布局等问题。因此,加强智库研究,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从国际比较和系统分析视角出发,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历程、主要特征、运营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现状,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概念内涵、机构属性、功能定位、运营机制以及发展前景等关键性问题,以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全文:第一部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界定了本文中“智库”、“智库影响力”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点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智库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并进行简要述评。详细介绍智库研究相关的精英理论、多元理论、政策过程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情况,整体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现状;其次,梳理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演进历程;再次,在充分比较分析国内外智库分类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要划分为党政系统智库、社科研究系统智库、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等四种类型的分类方式;复次,在整体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现状基础上,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第四部分,对国外智库发展概况进行分析说明,重点探究美国智库、欧洲智库和日本智库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运营机制和发展趋势,然后再对国际智库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国际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后,根据国际智库比较分析结果,探讨国际智库发展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启示。第五部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智库影响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主客观综合评价法三种,并分析各自优缺点;第二部分,挑选190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行影响力评价实证研究,得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和分类排名,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模式特征。第六部分,在之前国际智库比较和实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明确目标定位,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向、强化决策咨询,健全中国各级政府政策决策体制、创新运营机制,提高智库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促进均衡发展,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多元格局和深化交流合作,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国际进程等五个维度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首先,开门见山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主要是提出一个新的智库定义,强调智库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还包括社会组织,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库分类方式,还提出了智库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咨政”、“启民”、“聚才”、“伐谋”、“外交”等五个方面,以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影响力排名。然后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笔者学识水平,提出智库研究可能方向的未来展望。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link in decision - making chain of public policy , decision - making consult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democratization of decision - making .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 think tank " in this paper . In the second part ,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 main characteristics ,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and the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Chapter 7 ,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 First of all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main viewpoint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in China . Chapter 7 ,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 Firstly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main viewpoint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 and puts fo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ink tank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丽媛;谭清美;夏后学;;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年07期

2 田山俊;;论美国智库资金筹集与管理之道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7年07期

3 薛向君;;国外警务智库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年03期

4 张骏;;智库与政府关系的调整与探索——以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智库为例[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年03期

5 彭伟;李树德;;智库独立属性研究:理论、动因与路径选择[J];情报杂志;2017年06期

6 刘潇潇;;德国智库的运营机制及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02期

7 徐晓虎;;智库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待探索领域--基于2012#1#2016年代表性文献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7年02期

8 "中国智库透明度研究"课题组;朱旭峰;韩万渠;;中国智库透明度报告[J];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04期

9 李国强;徐蕴峰;;学习习近平“智库观”,推动中国智库建设健康发展[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年02期

10 任林茂;王伟静;;我国新型智库的分类、特点和能力提升策略[J];高教探索;201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国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哪里新在何处”[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2 袁峰;;政治基金会:德国政府与政党的公共智库[N];学习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厚全;智库演化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2 张欣;智治之维—智库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徐晓虎;地方智库的构成要素和竞争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福军;高校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2 余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赵旭;中国智库的影响力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4 蒋伶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创新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5 王海峰;大数据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6 吴宗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卓伦;中国外交智库的决策参与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8 曹真;美国思想库运行机制对我国思想库发展的启示[D];湘潭大学;2014年

9 曹为忠;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0 祝伟伟;德国政治基金会及其政治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本文编号:1730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730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