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场与水热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09:4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相应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为应对上述挑战,人类必须找到清洁高效的能源应用方式以实现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作为第五代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具有绿色高效优点,成为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突破点,已引起全球能源领域科研人员关注。经过多年研究,其性能与成本虽已实现较大发展,但某些瓶颈一直制约着其实现商业化,其中电池水热管理水平就是急需提高的关键项之一。由于PEMFC本身特有属性,电池工作过程中反应生成物水与生成热量相互关联影响,而双极板在电池内部起到第一层次分配各反应组分的重要作用,即双极板流场还影响电池内部水与热量的分配。尤其应用于大面积燃料电池时,双极板流场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电池性能。目前双极板流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流道截面形状与流道结构设计,而前者多以单一几何截面为主,复合截面应用于流道的研究内容较少,故而本文提出多种复合截面方案以探究流道截面形状对电池传热传质以及输出性能的影响。基于半经验模型运用FLUENT 16.0中PEMFC模块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研究。气体流道截面形状对电池伏安特性曲线在高电流密度区域影响更为明显,方案d可获得最佳综合性能。工作电压为0.3V时,方案d中电流密度相较方案a可提高5.23%,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际应用于电堆以提高功率密度时具有积极工程意义。虽方案d中气体流道内压降相对较大,但在系统可接受范围内。气体流道侧壁面倾角与顶部弧形段可使电池内部具有相对较好水质量分数分布,同时方案d在气体流道内可获得较大流速,使得膜电极组件温度分布均匀,同时交换膜处于良好润湿状态,利于膜内质子传输。PEMFC工作过程复杂,当电池系统主体一致时,操作条件对电池性能以及内部温度分布均有重要影响。分析了气体扩散层孔隙率、电流密度、工作温度与操作压力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扩散层孔隙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电池内部水分布状态,气体扩散层孔隙率为0.5时,电流密度最大同时交换膜内保持更均匀温度分布。电流密度表征电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电池高电流密度运行导致电池内部温度上升同时温度分布均匀性降低,综合考虑温度分布均匀性与电池输出性能,电池工作电压应在0.45-0.65V之间。同一工作电压条件下,当电池工作温度低于353K时,交换膜最高温度上升幅度低于工作温度增幅,但当工作温度高于353K时,升高工作温度基本带来交换膜最高温度等幅升高。因此,为使交换膜获得较好温度分布与输出性能,电池相对最佳工作温度为353K。操作压力为0.25 Mpa时可明显提高输出性能同时保持交换膜温度分布均匀。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1.4
【图文】:

结构示意图,气体扩散层,催化层


携设备与家庭电站[10]等场合,具有潜在的良好市场前点关注。作为汽车动力,PEMFC 工作产物无污染,具较纯电动汽车而言,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在续航面同样具有领先优势。交换膜燃料电池基本结构极化作用,其开路电压一般仅 0.9V 左右,故实际使要将多个单电池以模块化方式组合连接为电堆堆栈。制备出两极流道,此时也称集流板为双极板。典型电,其主要部件为质子交换膜、催化层、气体扩散层与其两侧催化层、气体扩散层组成膜电极组件。图示各定电池能量密度等关键工作性能。

曲线,电压变化,曲线,活化极化


图 2.1 电压变化曲线Fig. 2.1 Voltage change curve情况下多种极化作用导致了电池电压的不可逆损失而低于其可包含活化极化actη 、欧姆极化ohmη 、浓差极化conη 等三个因素。可逆电压为ocactohmconV = V η η η。 2.1 所示,电池电压在不同电流密度区域受各极化作用影响程流密度区,电压损失主要受活化极化影响,此时各反应组分须活化能以完成向生成物的转化,其中随电流密度提高活化极电流密度区域,欧姆极化损失占比最大,这是由于电池存在组接触面界面电阻,阻碍了电流传输。高电流密度区域,浓度极是因为反应程度提高,能斯特损耗与反应损耗增大。开路电压

截面图,气体流,截面,几何模型


1 几何模型 章 所 建 立 单 直 通 道 质 子 交 换 膜 燃 料 电 池 几 何 模 型 外 形 尺 × 1.8mm×3.167mm,在保持电池几何模型外形尺寸与结构尺寸一定不同几何形状截面分别同时应用于电池阳极与阴极气体流道,各气状如图 3.1 所示,并分别以 a,b,c,d,e 为代号进行表示。各电型均为中心对称形式,不同之处为气体流道截面形状,现以矩形截方案 a:矩形 方案 b:双梯形 方案 c:双燕尾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诚;贾丽霞;;仿生氧交换膜技术的进展及对功能纺织品的启示[J];上海纺织科技;2015年07期

2 孙红;栾丽华;吴铁军;唐玉兰;王逊;;质子交换膜中的传质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3 崔春涛;浦鸿汀;;质子交换膜中质子输送过程模拟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4期

4 吴凯;张祺;王建黎;;两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7年12期

5 张增英;;氟离子交换膜[J];杭州化工;1991年04期

6 陈仕功;;高考新常态——有关交换膜的电解池试题[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年10期

7 马志鹄;;交换膜原理在电化学考题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1年03期

8 孙也斐;;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改进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18年09期

9 刘金宇;冯凯敏;丁黎明;王丽华;韩旭彤;黄庆林;;全钒液流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8年10期

10 王忱;陈成;;基于陶瓷电极的质子交换膜在低温常压合成氨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谷雨;谈云龙;廖慧英;颜德岳;;磺酸侧基分布对性能的调节:聚芳醚氧膦基质子交换膜[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 能源高分子[C];2015年

2 张燕梅;方军;伍永彬;;用于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新型含氟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纪晓波;严六明;陆文聪;马和平;;酸碱质子交换膜中质子动力学行为及协同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李林繁;于洋;邓波;虞鸣;谢雷东;李景烨;陆晓峰;;辐射接枝法制备质子交换膜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5 石守稳;陈旭;;浸泡质子交换膜力学性能及其微观变形机理的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王诚;毛宗强;徐景明;谢晓峰;郭建伟;孙大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失效研究[A];第三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王诚;毛宗强;徐景明;郭建伟;孙大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失效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朱红;张生生;康晓红;申靓梅;张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新进展[A];2005中国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盛洲;张兴鹏;印杰;;嵌段长度对磺酸基嵌段共聚物质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研究[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肖谷雨;谭宁;马旭辉;颜德岳;;磺化芳香族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庞利萍;全热交换膜给力建筑节能[N];中国化工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李香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取得进展[N];中国证券报;2013年

3 记者 宋言荣 通讯员 冯埃生;我国首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实验成功[N];光明日报;2001年

4 记者 姚耀;国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验收[N];中国化工报;2011年

5 记者 覃秘;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获突破 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有望提速[N];上海证券报;2019年

6 记者 李小兵;携手质子交换膜新贵 百利科技切入氢燃料电池产业链[N];上海证券报;2019年

7 ;浅谈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构成及关键辅助系统(下)[N];大同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庞利萍;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快更远[N];中国化工报;2010年

9 杞人 燕婷;全球最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示范电站落户广州大学城[N];科技日报;2010年

10 宁波海顺;G复星 上升空间十分广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翠翠;磺化聚醚醚酮基质子交换膜的杂化及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邹功文;聚苯醚基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谈云龙;含磺化三苯基氧膦的聚芳(硫)醚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甄栋兴;无机掺杂调控SPPESK质子交换膜微观结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5 罗田伟;基于聚磷腈及聚醚醚酮结构的质子交换膜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冯萌娜;碳纳米材料/聚芳醚腈质子交换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刘晨光;用于质子交换膜的磺化聚醚醚酮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张建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阴极电极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任素贞;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新型质子交换膜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哲;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材料的系列磺化聚芳醚砜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慧;含一维/二维纳米材料的复合质子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2 成涛;官能化石墨烯/磺化聚芳醚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刘子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场与水热管理研究[D];南华大学;2019年

4 翟绍雄;强质子导体填充的聚合物电解质复合膜[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5 司徒垣秋;纳米纤维素掺杂嘌呤改性壳聚糖质子交换膜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6 管琪;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加湿控制策略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7 任学超;膦酸功能化硅氧烷/SPEEK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8 肖飞虎;质子交换膜的亲疏水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9 刘小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分布及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

10 王占;磺化苯并咔唑基聚醚砜多向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3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763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c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