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与管理对策

发布时间:2021-09-07 11:17
  在当前全球化加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日渐形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援外培训近五年来得到空前发展。然而,随着培训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我国每年举办的援外培训班中,外国参训学员对中国文化和环境不适应的现象时有发生、层出不穷,逐渐成为中国援外培训效能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令人遗憾的是,据作者在援外培训管理工作中的深度调查了解,我国目前的援外培训管理方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没有科学、系统的对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这一重要维度加以关注和考量;不仅在培训安排上没有专门设计针对学员自身跨文化适应性提升方面的培训模块;在管理上也没有突显出援外培训的跨文化性,没有建立相应的跨文化管理机制措施。因此,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模块设计和跨文化管理机制设立这两方面,已成为中国援外培训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由于援外培训的政治性等原因,学术界对此鲜有涉足,本研究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在跨文化适应性研究领域,鲜有针对援外培训的研究;在针对中国援外培训的研究中,也未见关于参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的大规模实证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拟在此领域进行一下探索性尝试,希望能够丰富现有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并为中国援外培训实践的发展...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与管理对策


Berry的双维度理论模型

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


图 2.2 Bennett (1993) 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马太福音中有一句格言——“所以无论何时,你们愿意也要怎样待他人。”虽然这句格言被人们作为与人交际解——即无视文化差异的理解,却可能为跨文化交际带 认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跨文化个体进行有效沟通差异性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ennett(2005)②将“移情”定义为“想象我们的知性体验里。” 他指出,移情不同于同情。同情,是将自而产生的感受。而移情强调的是参与而非置身;关注的是使是设身处地,一个人仍然很难产生别人的体验,只有能“捕捉他人的思维”。Bennett 总结出了跨文化交际同他们对待他们自己一样”。理解差异的存在,并尝试肯定他人(Bennett,2005,转引自何惺)。类,跨文化适应程度、过程研究。代表研究包括 Y.Y.K-调整-成长动态模型③”,描述了个体逐步跨文化适应

模型图,跨文化能力,概念,跨文化


SCO《跨文化能力:概念与行动框架》”和“交流”是人类社会这棵“文化多样性”、“人权”和力之缘由所在,缺乏其中任何旁支昭示着提升跨文化能力的化能力、促进跨文化能力、实领域研究者、教育培训者、有撑。化交际、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主体的跨文化适应能力②;将反映跨文化能力的情境;本文的提升跨文化能力的方案。年代以来,跨文化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何为文化软实力?[J]. 许德金,焦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学术英语交际课程形成性评估模式及效果研究[J]. 张荔.  中国外语. 2017(02)
[3]2001-2015年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趋势[J]. 文秋芳,林琳.  现代外语. 2016(06)
[4]近五年SSCI期刊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探析[J]. 史兴松,单晓晖.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6(0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能力概念与行动框架》浅析[J]. 尤佳.  世界教育信息. 2016(11)
[6]探索反思性跨文化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 郑萱,李孟颖.  中国外语. 2016(03)
[7]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 孙有中.  中国外语. 2016(03)
[8]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理论、方法及应用[J]. 史兴松.  山东外语教学. 2015(06)
[9]“跨文化能力”框架的确立——以欧盟INCA项目为例[J]. 蒋瑾.  全球教育展望. 2015(11)
[10]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探析[J]. 王宇航.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 吴卫平.华中科技大学 2014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 杨洋.北京语言大学 2009
[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 刘宝权.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4]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D]. 张淑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89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389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