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稳定性可靠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2 17:49

  本文选题: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 切入点:稳定性 出处:《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存在的变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为了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利用Monte-Carlo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传递系数法建立滑坡稳定性可靠性分析的状态功能函数,从而得到以失稳概率P_f和可靠性β为指标的滑坡稳定性可靠性分析结果。以天水-陇西滑坡密集带中典型的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为例,通过现场勘察、室内实验、理论分析等,分析了滑坡基本特征、岩土体性质以及影响因素。在分析滑坡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滑带土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得到其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分布规律等,借助VC++程序设计,从而计算得到该滑坡失稳概率和稳定性可靠性。由分析结果可知,该方法得到的滑坡稳定性与传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基本一致;该方法从多角度、多指标综合分析了滑坡稳定状态,提高了滑坡稳定性评价精度。
[Abstract]:In view of the variability, randomness and uncertainty of the loess red layer contact surface landslide, in order to fully consider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state function function of the landslide stability reliability analysi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onte-Carlo method and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 The results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landslide stability based on the probability of in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尾 are obtained. Taking the typical loess red layer contact landslide in the dense zone of Tianshui Longxi landslide as an example,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landslide, the cohesive force c,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蠁 of sliding zone soil are analyzed to get the 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so on, in whic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the properties of rock and soil,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such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the properties of rock and soil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VC programming, the probability of landslide instabilit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landslide stability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slide stability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 The stability state of landslide is analyzed synthetically by multiple indexes, and the accuracy of landslide stability evaluation is improved.
【作者单位】: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4CB744700)
【分类号】:P64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华;易朋莹;邓继辉;何江海;施毅;;滑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2 吴军;骆建文;;管道工程施工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13期

3 李强,李端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滑坡稳定性评估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6期

4 刘鹏;许强;;滑坡稳定性计算和治理工程软件设计[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2期

5 李静;;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综述及思考[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8期

6 ;对《关于滑坡稳定性在滑坡安全系数取值中的作用讨论》—文讨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年03期

7 柴波;殷坤龙;汪洋;李远耀;;基于影响因素分布模型的滑坡稳定性敏感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12期

8 镇亦明;杜飞天;汪波;;不同饱水状态下滑坡稳定性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7年06期

9 张苏民;张旷成;;滑坡稳定性检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岩土工程技术;2008年06期

10 张自光;陈强;邱恩喜;;四川金阳2号滑坡稳定性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军伟;;排水措施对某高速公路巨型滑坡稳定性的影响[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宋彦辉;任光明;聂德新;;黄河上游某电站近坝滑坡稳定性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王建华;唐耿琛;易朋莹;邓继辉;何江海;施毅;;运用一次二阶矩法分析滑坡稳定可靠度[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佳运;何红前;;基于墒权法滑坡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志旺;马水山;张保军;;台子上滑坡稳定性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秉黔;;对某地区滑坡定性分析及其防治措施[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志强;何川;汪洋;;地震区巨型滑坡稳定性及交通隧道位置的选择[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李晓洪;赵玉光;;国道316线某段山体滑坡稳定性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李同录;赵成;付昱凯;;滑坡稳定性及推力计算中的几个概念解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罗文强;赵文斌;王亮清;;三峡库区长江水位变化条件下滑坡稳定性二元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光东;基于智能算法的滑坡稳定性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新喜;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3 张友谊;不同降雨条件下峡口滑坡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浩瀚;内六线大关县青杠村滑坡稳定性与治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欢;文家坪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唐世雄;基于饱和与非饱和渗流崩塌体滑坡稳定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4 董瑞;四川宣汉桐子园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闫龙超;降雨对山泉滑坡地下水渗流及滑坡稳定性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程俊泊;东河水位升降对光芒滑坡稳定性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昭文;四川古蔺县竹林沟滑坡稳定性与场地可利用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玲玲;中江垮梁子滑坡地下水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贺阳;三峡库区增大库水位下降速率对涉水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10 武金辉;黑方台黄土台塬滑坡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2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02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3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