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用户部分参与的“企业级产品”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7:52
【摘要】:在互联网领域,与消费级产品相比,企业级产品占据着市场的重要地位。企业级产品因其自身功能的逻辑比较复杂,产品业务的理解成本较高,用户数量相对较少,其用户体验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使用存在着诸多不便。用户参与设计是一种提升产品用户体验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企业级产品招募用户难度相对较大,且成本较高,因此用户参与企业级产品设计开发的方法在可实现性和收效比往往并不理想,如何在节省研究成本的同时实现用户参与的收效最大化是业界和学术界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在企业级产品现有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户部分参与”的方法,目的在于从开发效率和成本上,推动企业级产品的用户体验。用户部分参与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用户体验折线建构。通过观察用户在企业级产品使用接触点中的行为属性,统计并计算出每一个接触点上的用户体验得分,采用折线图的形式绘制出用户在整个企业级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折线。第二个步骤为用户体验折线探究。通过目标用户访谈的方法,找出每一个接触点负面属性背后的原因,将其编码后与接触点体验得分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企业级产品接触点用户体验的核心原因。第三个步骤为用户体验地图绘制。在用户体验折线图的基础上,将影响企业级产品接触点用户体验的核心原因、用户需求、节点目标,按照产品任务流程的顺序,标定出来。第四个步骤为用户参与节点筛选及问题解决。在用户体验地图的基础上,按照接触点体验得分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其对应的影响原因进行排列,然后根据问题类型对这些原因进行分类,并让用户应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流程类问题,可以让用户采用卡片分类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组件类问题,让用户采用组合填坑法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设计师对用户提出的这些方案进行整合与优化,并提出最终的方案。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有效性,本文以企业级产品(桌面云)为例,运用“用户部分参与”的方法,对该产品进行了改良设计,并通过可用性测试证明了“用户部分参与”方法对提升企业级产品的有效性。
【图文】:

用户需求,行为,论文,来源


对于产品预期的使用途径,这也构成了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基本思想。[w]在用户为逡逑中心的设计领域中,随着对用户心智模型挖掘的深入,研究发现了用户存在隐形和逡逑显性的两个维度的需求。这表明了用户的行为与提取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如图2-2逡逑所示),可以发现“以用户为中心”在收集的甩户需求往往是基于明确的知识或可观逡逑察到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通过用户外显层的表现被挖掘,但了解了甩户所说的、逡逑所想的、所做的和所用的对设计体验而言还不够,需要让实际甩户参与到设计过程逡逑中,使其需求直接面对设计,减少以往需求在转化的过程中造成的流失。[8]这种趋势逡逑表明,用户开始逐渐成为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从“以用户为中心”到“用户参与逡逑设计”的转变,使得产品的设计输出变得更为迅速、高效。用户的参与也可以尽可逡逑能的发现甩户在实际过程中的真实痛点,并能更大程度上地保证产品开发后,产品逡逑可甩性和易用性可以得到改善。[1()]这也说明了

特殊符号,操作路径,用户行为,指标


建构用户体验折线的研宄对象为企业级产品的目标用户,也是整个用户部分参逡逑与策略的核心,,具体步骤如下:逡逑第一步,如图3-1所示,设置能够代表产品主要使用流程的任务清单。首先,我逡逑们需要从企业级产品中提取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一条或几条主要的操作路径,这些逡逑路径的筛选根据是用户使用产品的主要流程或者是高频操作。常见的选择标准有,逡逑该操作路径是该产品中用户的主要操作路径之一,或者该操作路径是用户在使用产逡逑品时的高频操作之一,具有代表性。这些操作路径是建构用户体验折线关键。其次,逡逑我们要将用户的操作路径梳理整合成几个大的阶段,并按照操作的线性顺序将其排逡逑列,此处在梳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还原用户在原产品中的使用路径,尽可能地从整体逡逑角度去划分,目的是为了清晰地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需要经历的主要阶段。这里逡逑需要注意的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4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楠;;通过桌面云提升高校IT应用和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年09期

2 李彦宏;;“数据爆炸”是伪命题 企业级软件有大市场[J];中关村;2014年07期

3 王健岭;;用户参与新产品研发的设计流程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年03期

4 马宏宇;;用户参与式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2589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89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6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