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压电振动能量回收系统DICH接口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7-04-26 15:04

  本文关键词:压电振动能量回收系统DICH接口技术的研究与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能量回收技术是无线传感网络和便携式电子设备向微型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国内外现有的几种能量回收技术中,基于压电材料将环境中的振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压电振动能量回收技术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其具有输出功率大、对电子器件不产生电磁干扰和体积小易于实现微型化,特别适合MEMS方面的应用。本文对压电振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接口电路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和压电方程的基础上,结合机械振动中的“弹簧-质量-阻尼块”模型建立了能量回收系统的机电耦合模型,并分析了系统的能量转换关系和影响回收功率的系统参数。2.对标准接口、同步电荷提取和串并联同步开关电感四种常见的压电能量回收接口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推导出了在恒定位移和恒定激振力条件下的理论回收功率。3.设计了一种新的压电能量回收接口电路——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DICH),分析了在位移恒定和激振力恒定条件下的理论回收功率,并比较了该接口电路与四种常见的接口电路在上述条件下的理论回收功率与负载和机电耦合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恒定激振位移条件下,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的回收功率与负载无关,约为同步电荷提取电路的2倍;在恒定激振力条件下,随着系统机电耦合系数的增大,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的回收功率先增大都趋于稳定。4.在Multisim中建立压电片的仿真模型,并对四种常见的接口电路和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进行了仿真,对它们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5.搭建实验平台,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观测四种常见的压电能量回收接口电路和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的实验波形和不同负载下的实际回收功率,并且将实际回收功率与理论回收功率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的回收功率与负载无关而且约是同步电荷提取电路的2倍,有着优越的性能。
【关键词】:能量回收 振动 压电片 接口电路 回收功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19;TB5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注释表10-11
  • 缩略词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2
  • 1.2 振动能量回收技术概述12-14
  • 1.3 压电能量回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4-20
  • 1.3.1 压电材料14-15
  • 1.3.2 耦合工作模式15
  • 1.3.3 回收装置的结构形式15-16
  • 1.3.4 频率调节16-17
  • 1.3.5 接口电路技术17-20
  • 1.3.6 压电能量回收技术应用实例20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20-22
  • 第二章 压电能量回收系统的机电耦合模型22-28
  • 2.1 压电效应22
  • 2.2 压电材料的特性参数22-23
  • 2.3 压电方程23-25
  • 2.4 机电耦合模型25-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压电能量回收接口电路的设计28-46
  • 3.1 常用接口电路的原理和理论回收功率28-35
  • 3.1.1 标准接口电路28-30
  • 3.1.2 同步电荷提取电路30-32
  • 3.1.3 同步开关电感回收电路32-35
  • 3.2 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35-41
  • 3.3 接口电路理论回收功率分析与比较41-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接口电路仿真46-52
  • 4.1 压电片的仿真建模46
  • 4.2 基于Multisim的接口电路仿真46-50
  • 4.2.1 四种常见接口电路仿真46-48
  • 4.2.2 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48-50
  • 4.3 接口电路仿真结果分析与比较50-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能量回收接口电路实验52-63
  • 5.1 实验装置52-54
  •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54-60
  • 5.2.1 标准能量回收电路55-56
  • 5.2.2 同步电荷提取电路56-57
  • 5.2.3 同步开关电感回收电路57-59
  • 5.2.4 双中间电容回收电路59-60
  • 5.3 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60-61
  • 5.4 本章小结61-6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6.1 全文工作总结63
  • 6.2 今后工作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设亮,傅建中,张云,陈子辰;仿生主动构件压电变换器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05期

2 蒋建平;李东旭;;压电层合板高阶计算模型[J];振动与冲击;2008年04期

3 孙浩;杨智春;李凯翔;解江;李斌;张玲凌;;压电分流阻尼控制精密机械结构振动的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8年06期

4 丁大成,牛勇;压电陶瓷复合振子的电声效率与振子压电片位置关系的实验研究[J];声学学报;1983年06期

5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层合板的静变形控制[J];固体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6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梁的静变形控制[J];应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李书光,胡松青,张军;圆管状压电片低频接收电压灵敏度的一种简化分析法[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杨智春,孙浩,崔海涛;压电分流阻尼控制悬臂梁振动的参数优化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6期

9 刘登云;陈洪涛;杨志刚;程光明;;压电叠堆泵的初步研究[J];液压与气动;2007年03期

10 吴磊;王建国;;压电片位置和大小对板振动控制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道庆;刘碧龙;李晓东;田静;;智能吸声控制中压电片位置的选取[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2 匡友弟;王卓;李国清;陈传尧;;节式压电梁的电阻抗模拟和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3 尹潇然;李国清;徐巍;缪幸圆;;有限元法与阻抗法分析压电智能梁的传感与激励[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4 杨亚东;王军;冯国旭;程小全;;压电悬臂梁的压电片位置及主动控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5 徐巍;李国清;尹潇然;缪幸圆;;有限元法与阻抗法分析压电激励下的弹性薄板[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6 段吉栋;何远航;;压电蜂窝结构振动控制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袁学帅;陈富军;姚林泉;;压电层合结构的子域配点法[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8 吴鹏;曹东兴;;一种新型压电俘能器的动力学建模及振动特性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裘进浩;季宏丽;刘建;朱孔军;;压电功能器件及其在智能结构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立;郭定文;王秋蓉;;压电降噪的多物理场建模分析方法[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浙江 张培君;压电式电子门铃[N];电子报;2007年

2 台湾省台北市 何X山;用压电式蜂鸣器产生 直流电压的实验[N];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天兵;压电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郭抗抗;双稳态压电悬臂梁俘能器的动态响应及发电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庞帅;风致压电振动能量收集与存储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胡洪平;低频压电俘能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红艳;梁结构压电及压电电磁复合俘能器模型的建立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闫震;提高压电振动发电机发电能力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唐刚;基于压电厚膜的MEMS振动能量采集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薛欢;压电俘能/储能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丁根芳;层合压电智能结构的数值模拟和振动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10 马小陆;基于负电容压电分流阻尼电路的主—被动混合振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佳琦;基于谐振式悬臂梁的压电—电磁复合俘能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崔兴可;微尺度压电振动发电机构动力学分析与微电源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陈丹鹏;薄壁板气动弹性非线性振动的压电俘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冉令坤;压电曲壳结构动力形状控制及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杉;振动发电与压电发电混合式能量捕获装置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大宇;基于移动终端的复合梁结构压电发电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贾元辉;埋置压电装置沥青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张蕴馨;压电非线性俘能电路及其在道路状态监测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张锦;基于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柔性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10 邓文;基于压电阻抗模型参数识别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压电振动能量回收系统DICH接口技术的研究与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28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a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