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颗粒对气体溶解效果影响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10:42
气液固多相反应体系广泛存在于石油加工、精细化工等生产过程。气液传质效果对多相反应的宏观反应速率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在液体中加入颗粒后,气体的溶解效果(溶入容量和传质系数)会发生变化,颗粒对气体溶解效果的影响对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催化剂开发、溶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而关于颗粒对气体溶解效果的研究方法和影响规律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建立了固体颗粒存在条件下气体溶解效果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活性炭、多壁碳纳米管、亲水SiO2、疏水SiO2颗粒对H2在水和甲醇中溶解效果的影响规律。结合传输机理和渗透理论建立了三维非稳态非均相传质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固体颗粒存在条件下气体溶解效果的研究方法。搭建了气体溶入容量和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测量装置,建立了气体溶入容量和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计算方法。(2)固体颗粒对气体溶解效果的影响规律。在水中加入活性炭颗粒后,随着活性炭颗粒含量的增加,H2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先快速增加后趋于水平,活性炭颗粒可以使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最大增大3倍,平衡时间可以从10000 s缩短到4000 s。在水中加入多壁碳纳米管颗粒后,H2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随着多壁碳纳米管颗粒含量的...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双膜理论示意图??
?第一章绪论???和液膜为停滞不动的膜,传质阻力集中在气膜和液膜中,在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中各组分浓度均匀分布,气膜和液膜内各组分的传递遵循菲克第一定律,在气液??界面处为平衡状态。由于气膜和液膜很薄,与通过膜的溶质的量相比,膜内溶质??的量很小,因此认为溶质在膜内的扩散为稳态扩散。??气液界面??气相?液相??h??气膜液睽??图1-1双膜理论示意图??Fig.?1-1?Schematic?diagram?of?two?film?theory??液相传质系数可以表示为:???式(1-9)??竑为液相传质系数,4为液膜厚度,为扩散系数。??1.3.1.2渗透理论??气相???1?1?■?■…-I?1?p气液界面??图1-2渗透理论示意图??Fig.?1-2?Schematic?diagram?of?penetration?theory??在实际气液反应设备中,气液相界面处于湍动状态,很难保证存在长时间静??止的传质层,基于此考虑,Higbie[49]于1935年提出了渗透理论。渗透理论示意??图如图1-2所示,渗透理论将液相视为由很多微元组成,微元运动到气液界面并??停留一定时间,在停留时间内溶质以不稳定扩散方式进入到微元中,在微元和气??9??
相模型又可分为一维模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1.4.1均相模型??均相模型是最早建立的,均相模型的特点是模型简单,求解耗费的机时少。??均相模型假设颗粒在液相中均匀分布,不考虑颗粒的几何效应,颗粒不与气相直??接接触,不考虑颗粒的相互作用。Bruining[67]、Mehra[68]、Little[69]基于渗透理论??建立了均相模型,\&8乂7()]基于表面更新理论建立了均相模型。??传?膜?液相主体??1-£连续相??气相—I?1——??^?e?分散相??图1-3典型均相传质模型??Fig.?1-3?Schematic?diagram?of?a?typical?homogeneous?mass?transfer?model??BminingfM以渗透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非稳态均相模型,模型示意图如图1-3??所示,分散相在气液界面处和液相主体的浓度相同,分散相不直接吸收气相,而??是通过连续相吸收气体,气体在分散相中的扩散足够快,忽略气体在分散相中的??传质阻力。??传质控制方程:???式(1-11?)??边界条件:??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ZSM-5型分子筛强化水吸收CO2[J]. 李少刚,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 化学工程. 2012(12)
[2]活性炭粒子对K2CO3溶液中CO2化学吸收的强化[J]. 卢素敏,马友光,朱春英,沈树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7(06)
博士论文
[1]浆料反应体系中催化剂微粒增强气液传质研究[D]. 张俊梅.天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74753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双膜理论示意图??
?第一章绪论???和液膜为停滞不动的膜,传质阻力集中在气膜和液膜中,在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中各组分浓度均匀分布,气膜和液膜内各组分的传递遵循菲克第一定律,在气液??界面处为平衡状态。由于气膜和液膜很薄,与通过膜的溶质的量相比,膜内溶质??的量很小,因此认为溶质在膜内的扩散为稳态扩散。??气液界面??气相?液相??h??气膜液睽??图1-1双膜理论示意图??Fig.?1-1?Schematic?diagram?of?two?film?theory??液相传质系数可以表示为:???式(1-9)??竑为液相传质系数,4为液膜厚度,为扩散系数。??1.3.1.2渗透理论??气相???1?1?■?■…-I?1?p气液界面??图1-2渗透理论示意图??Fig.?1-2?Schematic?diagram?of?penetration?theory??在实际气液反应设备中,气液相界面处于湍动状态,很难保证存在长时间静??止的传质层,基于此考虑,Higbie[49]于1935年提出了渗透理论。渗透理论示意??图如图1-2所示,渗透理论将液相视为由很多微元组成,微元运动到气液界面并??停留一定时间,在停留时间内溶质以不稳定扩散方式进入到微元中,在微元和气??9??
相模型又可分为一维模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1.4.1均相模型??均相模型是最早建立的,均相模型的特点是模型简单,求解耗费的机时少。??均相模型假设颗粒在液相中均匀分布,不考虑颗粒的几何效应,颗粒不与气相直??接接触,不考虑颗粒的相互作用。Bruining[67]、Mehra[68]、Little[69]基于渗透理论??建立了均相模型,\&8乂7()]基于表面更新理论建立了均相模型。??传?膜?液相主体??1-£连续相??气相—I?1——??^?e?分散相??图1-3典型均相传质模型??Fig.?1-3?Schematic?diagram?of?a?typical?homogeneous?mass?transfer?model??BminingfM以渗透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非稳态均相模型,模型示意图如图1-3??所示,分散相在气液界面处和液相主体的浓度相同,分散相不直接吸收气相,而??是通过连续相吸收气体,气体在分散相中的扩散足够快,忽略气体在分散相中的??传质阻力。??传质控制方程:???式(1-11?)??边界条件:??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ZSM-5型分子筛强化水吸收CO2[J]. 李少刚,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 化学工程. 2012(12)
[2]活性炭粒子对K2CO3溶液中CO2化学吸收的强化[J]. 卢素敏,马友光,朱春英,沈树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7(06)
博士论文
[1]浆料反应体系中催化剂微粒增强气液传质研究[D]. 张俊梅.天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74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37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