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

发布时间:2021-10-19 06:24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地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建设了一批新工科专业群,在工程教育改革、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发展形成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构建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及生态环境,将产生首届新工科专业毕业生。本文呈现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着重阐述其中的"8Π模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国际交流、通专结合、学院书院等8个方面对方案内容进行了深刻论述,并给出了哈工大新工科建设发展路线图及实践成效。该新工科方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解决途径,应对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


“I型”“T型”“Π型”人才观示意图

架构图,工科,哈工大,架构


(2) “Π型”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新工科教育体系的核心,定义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过程、方式和资源等。该培养方案“要诀”为:求目标达成度,抓工科厚基础,推多学科交叉,吸纳未来技术,加强工程实践,引入敏捷教学,重视创新能力,提高精英素质。具体而言,要把“主专业+辅修专业/方向”跨学科交叉融合作为主线,采用基于OBE的教育理念和连通主义网络学习方法,使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做到“一专多能”,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要建设采用先进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夯实理工科基础,加强工程实践,并引入敏捷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可持续竞争力和综合精英素质。(3) “Π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是新工科改革成功的关键,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融,课堂与项目结合,问题求解为驱动,学做交叉与并行,多校教学相协同,敏捷教学全过程,多轮迭代强提升,能力素质齐共生。具体而言,按照“学习金字塔模型”原理,发挥好“课程教学+项目学习”的结合优势,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与管控能力。要建立敏捷教学体系[11],引入能力驱动的教学法,注重学做相交叉并行,加强理论与实践交互融合,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借助慕课引进优质资源实现跨校协同教学,在多轮迭代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构建开放式教育生态,包括跨校交流、校企合作、国际交换与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多种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高。

路线图,工科,哈工大,路线图


在新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按照“新工科‘Π型’方案”要求,强调了面向行业需求、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实践、国际联合培养、专业通识结合、创造成长机会、书院学院结合等要素。例如,机器人工程专业面向机器人技术及产业需求,实现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及自动化、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面向新型汽车及产业需求,强调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控制及自动化、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型制造业,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学与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网络空间安全专业面向网络信息安全领域需求,实现计算机、通信工程、密码学与数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等。在这些专业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按照新工科新理念与新模式,构建新工科教育体系与生态环境,专门设立了“牵头学院+协作学院”合作教学、“专业+企业”协同育人、“课堂+项目”有机结合、“学院+书院”教书育人等教学组织形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践,提高工程问题求解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Π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 吴岩.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6)
[2]新工科的新视角: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J]. 徐晓飞,李廉,战德臣,何钦铭,刘卫东,张龙.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
[3]发展中国特色的慕课模式 提升教改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J]. 徐晓飞,李廉,傅育熙.  中国大学教学. 2018(01)
[4]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徐晓飞,丁效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7(06)
[5]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6]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钟登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7]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444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444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