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热源驱动沸石—水吸附式制冷机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温热源驱动沸石—水吸附式制冷机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吸附式制冷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制冷方式,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其利用低品位的热能驱动而获得冷量,提升能源的品位,减少了余热、废热对环境的热污染。目前在低于100℃的热源驱动下,普遍采用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但由于硅胶-水吸附工质对的循环有效吸附量小,造成系统庞大、循环时间长、性能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特点,对其应用造成一定的瓶颈。因此,本文从吸附剂的筛选角度出发,筛选出合适的吸附剂进行性能测试,然后将其应用于吸附式制冷系统中,最后对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以及对系统的有效能利用率和经济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前景,试图实现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小型化并提高其性能。首先,针对驱动温度为60℃-90℃,对四种吸附剂进行初步筛选,选择出循环有效吸附量大的两种吸附剂A型硅胶和合成沸石FAM ZOl (Functional Adsorbent Material ZOl),然后对这两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进行测试,比较其在吸附式制冷机实际运行压力下的循环有效吸附量,结果发现合成沸石FAM Z01在70℃脱附,30℃吸附其有效吸附量是A型硅胶的2.6倍,体现了吸附剂FAM Z01的高效性,有望实现吸附式制冷机的小型化。然后,对筛选出来的吸附剂搭建一套吸附式制冷系统,确定系统的结构,对系统的各个主要部件进行选型,包括涂抹式吸附床、喷淋式蒸发器、管壳式冷凝器。搭建起一套制冷量为10kW的吸附式制冷机测试装置,通过稳定性测试发现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好,重复性强,循环周期短。最后,对吸附式制冷机进行性能测试,发现系统在驱动热源为55℃时,就能产生2.3-4.5kW的制冷量,这比硅胶系统的驱动热源温度要低。制冷机的性能在驱动热源为65℃开始发挥其优势,65℃时平均制冷量达到8.2kW,COP达到0.43。在研究不同季节冷却水温度工况变化时,发现冷却水的温度变化对系统的性能影响较小,对环境温度变化适应性强。对循环流路的流量变化进行研究时,发现热源和冷冻水流量的增大有利于系统性能的增加,但是随着两者流量的增加,性能提高的幅度越来越小,因此考虑到循环水泵的功率,应该让系统在合适的流量范围内运行才体现其经济性。此外,本文还对系统的热力过程进行分析,并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角度讨论了其有效能利用率。与技术成熟的压缩式制冷相比,吸附式制冷的COP虽然比较低,但其有效能利用率高于机械压缩制冷。最后对吸附式制冷与机械压缩式制冷进行经济性分析,由于目前吸附式制冷系统的造价比较昂贵,回收周期较长,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吸附式制冷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关键词】:吸附式制冷 涂抹式吸附床 传热传质 高效吸附剂 合成沸石FAM Z01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65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CONTENTS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2-13
- 1.2 吸附式制冷的介绍13-19
- 1.2.1. 吸附式制冷的发展历程13-14
- 1.2.2. 吸附式制冷的原理14
- 1.2.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14-19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19-20
- 1.4 本章小结20-22
- 第二章 吸附剂的筛选22-38
- 2.1 气固界面的吸附作用22
- 2.2 吸附等温线类型22-24
- 2.3 循环有效吸附量的计算方法24
- 2.4 吸附工质对的介绍24-28
- 2.4.1 活性炭体系25-26
- 2.4.2 沸石体系26-27
- 2.4.3 硅胶体系27
- 2.4.4 无机盐体系27-28
- 2.5 吸附工质对的选择28-36
- 2.5.1 吸附剂的初步筛选28-30
- 2.5.2 沸石FAM Z01与A型硅胶的吸附性能对比30-33
- 2.5.3 合成沸石FAM Z01的参数表征33-36
- 2.6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沸石-水吸附式制冷机及实验系统38-48
- 3.1 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结构38-41
- 3.2 主要部件的选型41-43
- 3.2.1 吸附床的选型41-43
- 3.2.2 蒸发器的选型43
- 3.2.3 冷凝器的选型43
- 3.3 实验测试系统的搭建43-46
- 3.4 系统的稳定性测试46-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吸附式制冷机的性能研究48-60
- 4.1 系统性能的衡量指标48-49
- 4.2 系统的误差分析49-50
- 4.3 系统的性能测试50-59
- 4.3.1 实验步骤50-51
- 4.3.2 系统的瞬时制冷量51-52
- 4.3.3 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2-57
- 4.3.4 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7-59
- 4.4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有效能及经济性分析60-68
- 5.1 系统的有效能分析60-64
- 5.2 吸附式制冷的经济性分析64-65
- 5.3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应用案例65-66
- 5.4 本章小结66-68
-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78
- 致谢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明;固体吸附式制冷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周洪峰;张兴彪;王雪章;潘新祥;;船舶余热固体吸附式制冷可行性分析和模拟实验系统设计[J];节能技术;2007年03期
3 滕毅,王如竹;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概况及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王如竹,吴静怡,滕毅,许煜雄,施雯,杨利民,汪前彬;固体吸附式制冷的关键技术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8年01期
5 刘家林;郑学林;;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绿色科技;2011年09期
6 张羽翔;;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应用研究[J];伺服控制;2013年10期
7 赵加佩;陈宁;冻小飞;;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进展综述[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01期
8 王如竹,许煜雄,吴静怡;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机的改进及运行实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3期
9 滕毅,王如竹,许煜雄,游全根;改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方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8年04期
10 张柏涛,周伟国;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蓓;赵孝保;;吸附式制冷的研究进展[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生璐;杜涛;;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华俊;陈浩;文野;;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展望[A];第九届全国冷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刘艳玲;王如竹;夏再忠;;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设计及性能模拟[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玉权;;浅析固体吸附式制冷在渔业船舶上的应用[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晓阳;;吸附式制冷在舰艇上的应用前景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邓亚琳;王如竹;谭智超;;利用发动机余热的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季凤涛;王玉涛;杨云峰;;吸附式制冷在渔船上的应用[A];2006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格力杯”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林們;王如竹;吴静怡;;基于SIMULINK平台的吸附式制冷机模块化建模与仿真[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智会杰;船舶余热驱动吸附式制冷冷量综合利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2年
2 青春耀;固体吸附式轿车制冷(空调)模拟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再冲;低温热源驱动沸石—水吸附式制冷机的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志坚;船舶尾气吸附式制冷冰机的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张光;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机的运行特性仿真与控制系统研制[D];青岛大学;2011年
6 王健;CaCl_2/BaCl_2-NH_3两级吸附式制冷循环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董景明;船舶吸附式制冷系统单元管式吸附床的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胡远扬;低温热源驱动的两级吸附式制冷循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运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周冬雷;船舶尾气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开发及性能实验[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低温热源驱动沸石—水吸附式制冷机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6431.html